追忆新中诞生年份的更改 庆贺泗水新华中学诞生93周年
我是印尼泗水的归侨,又是战前新中校友的后代,在父母长期的渲染和影响下,每天都会阅读泗水《千岛日报》电子版 ,关心印尼华社动态,关心新中的历史和新中三语学校的可喜发展。
我是印尼泗水的归侨,又是战前新中校友的后代,在父母长期的渲染和影响下,每天都会阅读泗水《千岛日报》电子版 ,关心印尼华社动态,关心新中的历史和新中三语学校的可喜发展。
(一)凤凰涅磐 一届形成 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失学多年的华侨青少年渴望早日继续求学。泗水华社关心华侨教育的各界人士及时酝酿筹备恢复被停办多年的华校,因为新中保留着战前的校舍,得天独厚率先于1946年3月,不按一月与七月常规开学时间复校。凤凰涅磐,新中重生。为了纪念新中历史上的这一件大事,1996年为纪念新中复校50周年,笔者绘制了一枚“新中复校纪念章”,以资纪念。 新中复校时,共招了初二下(初中第10届,13人)、初二上(初中第11届,21人)、初一下(初中第12届,34人)、初一上(初中第13届,55人),共计123人,最高年级初二下仅有13人。(参:1997年7月天津新中校友会《新中校史信息》) 1947年6月,新中初中第10届毕业,毕业生仅有13人;当年“联合中学”(“联中”)初中毕业生人数也不多。泗水华社关心华侨教育的人士,考虑到两校毕业生人数少,自办高中均面对财力、物力和师资的三重困难,各校自办高中均难承其重,经各方努力斡旋,1947年6月,新中和联中两校合办的“中华高级中学”(简称“中高”)宣告成立。 之后,新中董事会极尽全力积极筹备自办高中班。1948年1月,新中宣告自办高中班,届时初中第11届毕业生,应升到高一上年级,此时“中高”的部分学生闻声纷纷转回新中,他们理应上高一下年级,考虑到学生人数较少、师资的紧缺、财力不足等原因,学校决定将高一上的学生跳级,与高一下学生并班到高一下年级,经过“合并”、“跳级”、“并班”三个曲折的过程,形成了新中复校后的第一届高中班(简称“一届”),即所谓“第一届形成三部曲”。 (参:《联合. 自办 .并办三部曲》林长山, 陈尔励 1998年7月,天津新中校友会《新中校史信息》) (二)不负韶华 共建新中 新中复校后的发展是依靠董事、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群体团结合作共同推动的结果。 新中学生自治会(简称“学生会”)在继承:“促进新中师生的团结友爱、协助学校建设、传承中华文化、发扬爱国爱校精神 ”的优良传统,在新中复校后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届同学的作用尤为突出。 以1949年7月的新中学生会各个部门的组成为例,学生会的执委中多为第一届同学,如:总务部(即会长童施意、阮德源)、研究部(周金凤、杨明暄)、图书部(林长山)、剧乐部(即“文娱部”郭福来)、卫生部(俞秀善)、体育部(阮宗源);在学生会的十九位主要部门负责人中,第一届同学共占八位,足见第一届同学在学生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会所设部门涉及:体育运动、文娱活动、图书借阅、宣传教育、教室卫生等的课外活动。这些部门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更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进步、增进青少年的活力,还对促进新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引入一段佳话:在《学生会执委表》中,三位阮姓的同学:阮宗源、阮德源和阮莲花,他们是阮氏三兄妹。由于高一上和高一下并班,让原来不同班级的兄妹成为第一届的同班同学;1949年,阮氏三兄妹又同时被选入学生会的执委;阮宗源和俞秀善学长是恩爱夫妻,阮氏三兄妹和俞秀善学长回国后均从事教育工作。 ...
《千岛日报》是总部设在东爪哇省泗水市的印尼中文媒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