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雄老同学1965年高中毕业于雅加达中华中学,早年参加培养印尼文翻译人才的翻译班。1966年回到中国深造。1974年与妻子吴算华移居到香港,直至香港工业转型北移,又去深圳创业,但过程并不一帆风顺,于1992年返回香港和妻子一起经营产品销售。
历经几番起落和迁移,他对生活和生命有更深的反思,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社会大众做点事,出点力。年过五十的他因劳损腰痛,妻子年青时也患过坐骨神经痛,体会到昂贵的医疗费对患者,尤其为慢性患者带来的经济压力。为了寻找少花钱而有效的方法治好腰痛,他开始到工联会学习中医按摩,很认真地学了初班、中班、以及深造班。他于1998年在朋友的邀请下去了河北石家庄三辰康复理疗院调理学习,大开眼界,发现原来可以透过简单的锻炼,强身健体,简单的手法可帮人调理及治未病,因而被深深吸引。能够与其他人分享健康,让别人更健康,何乐而不为。因此,他和妻子及几位老朋友便开始行动,去推广和分享智能健身法。得到一班新朋友和老朋友的认同、支持和推动下,他们于1999年成立非牟利团体“智能保健学会”。之后,他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会做义工,热心开班授课。
踏入新世纪,香港职场再次转型,造就了智能保健中心成为再就业的平台。学会经常带领学员去不同区的耆英中心教功及义务按摩,关怀社群。因他来自印尼熟悉印尼语,他们的店铺亦是以服务印尼佣工们的相关需要而设。所以他了解到她们离乡别井来港打工的艰难,她们当中不乏勤奋之辈,想利用放假学一技之长,因此学会在他带领和推动,与几位有共同理念的会友,于2006年开设星期日印尼语的健身按摩班。至今已有超过一千多个印尼学员来学习。她们学习后,充实并增值自己,又惠及了被她们照顾的长者们,她们有部分回乡并有一技旁身,服务当地乡民,有经济收入,不用再离乡别井。他在2008年和2010年两次在石家庄三辰康复理疗院及印尼当地慈善团体的积极支持下,带领内地按摩老师及香港义工团队去印尼,为当地近200人,包括视障等伤残人士,提供二十天的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训课程把中医知识及中华文化传播到印尼民众。
朱锦雄一生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形象留在众多人心中。在妻子心目中他很有创意,写作天才,有时说话看似无理头,时而很随和,时而执着,有时善谈,有时沉默不语。他是个有担当,守信守时的人。他善待长辈、同辈和幼辈,他父母,以及外父外母经港回乡,他和妻子必定陪伴照顾。亲戚经港回国探亲或旅游,他也会为他们准备中港两地的电话卡,方便联络照应。直至2017年底,健康开始出问题为至。得病后,他腰腿受损,经过二十五次电疗后,积极作康复锻炼,恢复步行。2019年复发,他要开始接受标靶治疗,在医院的专业治疗,石家庄三辰康复理疗院的关怀配合及妻子的悉心照料下,身体日渐好转,赢得三年的稳定期,维持良好的生活质素。至2022年再度复发,他接受四次电疗后出院,次日发现感染新冠肺炎,幸好没有大碍。他接着要接受口服标靶药,稳定了十一个月后又感染流感和新冠肺炎。在医院住了两个月后,回家过农历新年,他因吞咽受影响而要用鼻胃管进食八个月。过年后,他身体逐渐好转,期盼进一步康复,但骨髓瘤正在活跃。在鼻胃管帮助下,能够有足够营养,但亦带来诸多不适和敏感,需要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支持。在多方面的帮助下,他终于盼望到回复用口进食流质食物,再次尝到食物的美味,也带来新的希望。克服吞嚥障碍并不容易,因为他有盼望、信心和勇气,其后五十天可以用口进食,直至入院后再插鼻胃管。病情转差住院十天终于2024年9月14日终于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路程与我们永别了。
朱锦雄校友的骨灰(根据他本人的愿望)已于2024年12月4日带回到他诞生地——印尼。落葬加拉横圣地亚哥坟场。朱锦雄的一生在求学、工作、创业、服务社会等各阶段均体现了他的睿智、坚强、勤奋和毅力。他最高兴的是逢周六傍晚能和儿孙一起晚餐,以及最享受全家人一起回印尼探亲团聚的欢乐。他也很好客念旧,感到邀请亲友和老同学到家中聚会吃饭是一大乐事。现在他已离开我们返天国享永生,再没有劳碌和痛疾。但他对我们的爱仍然温暖着我们的心。他的坚强和大爱为我们树立榜样,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梁成柱 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