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找一个词来描述我与《千岛日报》的情缘,也许,“老友”恰如其分。不必说高山流水,也不必言肝胆相照,《千岛日报》却日日如约来到我家门口,默默地陪伴着我,已然24年,倘若今天没有《千岛日报》(星期天大日子除外)我就深感缺乏了什么。今年,《千岛日报》24岁。24年《千岛日报》风雨兼程、默默耕耘、风风雨雨、栉风沐雨走到了今天,算是奇迹了!记得2000年,我还参加了《千岛日报》创刊的聚会,当时,到场者被分发到两份《千岛日报》创刊号。当时,我们第一次分发到东爪哇出版的中文报,心中激动万分,终于有了“自己”的中文报。那份创刊号,我还留存到今天。(已发黄了)它是印尼东爪哇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创刊报前锋,是份珍贵的纪念品。
在我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或有困惑,或有成就,亦有低谷,《千岛日报》都一直默默地提供着印尼祖国、祖籍国、世界时局要闻和印尼华人社团文教等新讯息,拓宽我的视野,滋养我的内心,丰润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求知欲,也给了我写作的园地,直至今日。《千岛日报》是我的“老友”确实恰如其分。
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等以迅猛之势如潮水般“灌向”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纸质报纸受损极大!由于新媒体具有高速、便捷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新媒体电子版作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订阅中文报刊就限于老一辈的一代,若往生了,就停订了,传统媒体订户就少了一份。基于人们阅读新闻资讯的习惯逐渐从纸媒转向电子版,纸媒将不再受到公众的欢迎,纸媒的命运变得岌岌可危。《千岛日报》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
所幸的是,《千岛日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报道公正严谨,是华裔人士喉舌,亦是华教界、文化界、企业界、华社沟通交流之金桥,总的来说它是中华文化的桥梁,华社凝聚力的象征。《千岛日报》深受华裔企业社团华教人士的爱戴,皆鼎力赞助支持,故能维持至今。没有了《千岛日报》,一切的沟通交流信息的桥梁无形皆中断了,我们就失去了共同的家园!
科技的迅速发展,已让世界改变了,智能手机淘汰了手表时钟、计算机、摄影机、录影机、日月历、电视机、电脑 —–;机器人,无人机、网络购物,转账付款—-都让这世界变了样。鉴于此,纸媒必须做出走出瓶颈的长远策略。但是,我们深信,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消亡有被夸大和误解,纸媒将会在不断变化中以一种全新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形式继续存在。
让我们支持《千岛日报》,你订阅一份《千岛日报》、投一篇稿、登一份广告就同于为它添砖加瓦,亦增加了一份力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众志成城,让我们继续为《千岛日报》加油!
《千岛日报》廿四载耕耘,在挑战中砥砺前行,迎接更多的希望,更大的挑战!
谢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