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2024年暑假伊始,北京外国语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正式启动。来自亚洲学院印尼语专业的五名同学和一名马达语专业的同学组成了“华韵纽带系千岛”实践团,在印尼万隆、泗水和北京开展了实践活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尼语专业成立于1962年,是中国高校开设的第二个印尼语专业。秉持北外“外、特、精、通”的教学理念,以“建设专业化、国际化的印尼语专业”为建设目标和专业定位,为各领域输送人才。
本专业致力于打造“教学研一体”的中印尼教育交流品牌。长期以来与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印尼驻华使馆及国内外科研院所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助力专业发展。
自成立以来,本专业共培养近200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去向显示出国际化程度高、就业层次高、分布领域广等特点。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深受国内外各界好评。近年来,持续向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中联部、安全部、各大银行、主流媒体、企业、国内外高校等输送印尼语人才。同时,向香港浸会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印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输送优秀毕业生。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扎实的语言功底、国别与区域研究视野及跨学科研究能力,为其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用采访印尼本土民众、访谈当地华人华侨的形式,收集印尼人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程度、兴趣点与兴趣方向;通过对接两国博物馆、线下采访相关专家学者、查阅整合资料、对其中重点文物进行讲解、阐释以及挖掘,制作并发布公众号图文推送,制成多集系列纪录片,以起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文化强国”国际形象,增进两国人文交流的作用。
在印尼留学的团队成员李天畅在当地最繁华的街道Braga进行了随机采访。当地人对中国文化印象深刻,从各种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到中国的美食和音乐,再到中国经济给印尼发展的影响,中华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印尼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印尼泗水留学的尚子阳对当地的华文教师李葛格进行了采访。据李老师说,华文课程涉及到汉语的听说读写,学习过程中,当地学生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学生的交谈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化融合和多样性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传统节日、美食、服饰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李老师说。
“我认为学生们对老师的尊重,就能体现对中华文化的尊重。”李老师说,印尼学生非常乐意和积极地与华文老师进行交流,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在印尼学生眼里,中国是一个美丽,包容的国家。很多学生都有着去中国旅游、学习的愿望,激发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作为一名外派老师,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精力去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去学习中国文化。”
回到北京,实践团来到中国园林博物馆。在参观过中国园林博物馆后,本馆的国奥老师接受了采访。国奥老师说,中国园林博物馆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人们在欣赏各种园林景观的同时,也体验到其中的中华文化元素。
在一带一路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园林博物馆也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博物馆众多外销瓷多次销往国外,并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进行图片成果展示。此外,中国园林博物馆还引入过国外文化展,体现了国际文化的融合。
随后,实践团来到中国电影博物馆,探寻电影背后的文化交流故事。这座博物馆是中国电影史的缩影,展示了从早期的皮影,无声电影到现代的数字电影,中国电影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与变迁。此处也见证了中国电影如何从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表达的工具和文化传播的载体。
中国电影在印尼的传播不仅仅停留在商业层面,更深层次的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历史反思、社会现实等主题,与印尼观众产生了共鸣。在电影中,能看到动人的故事和精湛的演技,更能通过电影语言,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中,这种文化交流的使命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最后,实践团来到了金漆镶嵌博物馆,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侯雪老师进行采访。侯老师用“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来形容燕京八绝。八种绝技各自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特色。
“金漆镶嵌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活态传承’。管中藏品除文物之外,也包含现代艺术家们的作品。”侯老师说,博物馆在传承艺术品本身的同时,也传承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这也是金漆镶嵌博物馆对传承中华文化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对于促进中印尼民间人文交流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创造了机会。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华文化能被印尼人民熟知,增进两国人民间的友谊。
北外实践团 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