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三教”问题——教师、教材和教学法,其中又以“教师”为重,所以在中文教育领域经常会组织师资培训。
总体而言,师资培训的内容广博而丰富:汉语理论、汉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素教学、语言技能训练、中国文化专题、中华才艺等内容都被纳入了进来。现行的培训形式多为“授课式”或者“讲座式”。
上述类型的师资培训,我在印尼也参与过不少,在一些培训班上讲过一些专题,还多次同行们交流过自己的从教经验和体会。
根据我的一些调研和参与师资培训的观察与思考,我感觉到,现行的师资培训还有很多可改进之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得培训效用最大化?如何让广大教师受训以后在教学中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做到这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培训要有针对性。培训之前,要多了解当前中文教育的现状,多了解当前中文教师的情况,多思考老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在网络资源如此丰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到相关的文献,也可以跟一线的中文教师进行一个前期的交流。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再去准备培训,这样培训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培训要有新认知。培训要让老师们对中文教育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认知。比如,中文真的比其他语言难学吗?如果是,究竟难在何处?“教”和“学”是怎样的关系?语感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利用好新的教学资源?数智时代教师该有怎样的准备?新形势下教师的新角色是什么?有新意的培训才能激发起大家的学习兴趣。
第三,培训要有实效性。培训者要掌握好的教学模式,并且能把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介绍给大家,让老师们学了以后就可以创造性地应用。很多一线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他们亟需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第四,培训要有交互性。培训中不能只是让老师们只是当“听众”,要让大家多多参与进来,有发言的机会,有实践的机会,增加培训的互动性。现在很多培训搞成“工作坊”的形式,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很不错的组织形式。而培训的“主讲者”不能只是去“讲授”,而最好作为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评议人。
最后,培训内容要“聚焦”。我认为,如果不是系统的长期的培训,那么一次培训涉及的内容不能贪大求全,而是要聚焦一两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进去,让大家充分探讨和交流,而且要尽可能形成一个共识,拿出一些可行的办法。
我想,如果大家在提起某次培训的时候,能够清楚地说出有哪些收获,由此生出收获的喜悦,并愿意主动把培训所得分享给其他人,那么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