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板岛法新电)数个世纪以来,印尼的“海上游民”巴瑶族以海为床、以天为被,如今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问题却迫使他们到岸上谋生。
巴瑶族(Bajau)活跃于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一带水域,长期在海上生活。族人从小就学会潜水,能长时间在水中捕鱼。不过,对于印尼苏拉威西巴板岛(Pulau Papan)的巴瑶族,这样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
39岁的巴瑶人索菲安,自小就学会潜入水底10米至15米深处捕鱼。虽然他如今还会在水中寻找售价可达50万印尼盾(约41新元)的海参或八爪鱼,但他早已转行,在一家农场工作。他也拥有一块两公顷大的土地,用来种植玉蜀黍和香蕉。
索菲安说,务农带给他更好的收入。“有时我们出海,一分钱也赚不到。有时有鱼,有时没有。”
研究巴瑶族的泰国学者文吉指出,过度的商业捕捞和海水温度上升,导致渔获量出现更多不确定因素。海水温度上升导致鱼类迁徙和交配方式改变,珊瑚白化,食物链也跟着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巴瑶族能获取的海洋资源越来越少。
印尼的11个渔业管理区中,过半已全面开发。官方数据也显示,印尼的渔产量从2017年的1250万公吨,略减至2022年的1200万公吨。
然而,岸上的生活未必顺遂。巴板岛民反映,当地政府将游客引至官方建造的小屋住宿,而不是帮助巴瑶族发展生意。
索菲安说,政府控制一切资源,居民无法获得额外收入,官民之间也发生不少争论。
20多岁的家庭主妇蒂莎反映,当地没有发展。区政府虽然每个月给每户家庭分发两三袋米,但他们靠捕鱼仍难以糊口。
走进巴板岛这个由木板路搭建起来的小村落,看到的是一群女子玩着排球,另有一些男子在周围坐着吸烟。文吉感叹,这里的巴瑶族更像是陆上为生的社群,年轻一代巴瑶族似乎失去了他们的根。
也有一些族人希望巴瑶族的海上生活方式能继续传承。49岁的渔夫穆斯里敏担心,后代子孙习惯陆上生活后,“一旦觉得舒适,要他们回到海上就不容易了”。
“我希望他们只当渔民,因为这更有趣。陆上的困难太多了。”
(来源: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