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网讯)5月13日,印度全球港口有限公司(IPGL)与伊朗海事组织(PMO)签署了一项为期十年的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伊朗将恰巴哈尔港(恰港)沙希德—贝赫斯蒂港区交给印方开发运营,这也是印度有史以来首次获得一座海外港口的完整运营权。
考虑到近年来中东地区热点事件频发,加之恰港自身举足轻重的地缘战略地位,印伊这番互动引发全球关注。不出所料,次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以近乎威胁的口吻表示:“任何考虑与伊朗进行商业交易的实体都应意识到,这种行为有招致美国制裁的风险。”近年来美印互动密切,在今年4月的以色列伊朗冲突刚刚平息、拜登政府仍不断加码对伊管控背景下,印度为何忽然冒着被制裁的风险与伊朗大搞合作?
1
印伊恰港合作的历史脉络
恰港位于伊朗东南部的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濒临阿曼湾。作为伊朗最靠南的城市,恰港处于霍尔木兹海峡外侧,南临开阔的阿拉伯海航道,东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边境,北靠伊朗富矿区,西临全球油气核心产区波斯湾,地缘位置十分关键。因此,早在2003年,印度就与伊朗签下第一份关于恰港合作的意向协议。而印度之所以选择在2003年出手,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自2002年起援建距恰港仅100多公里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刺激。然而,由于美西方因核问题对伊朗持续施加制裁,印伊始终无法推进落实协议内容。
直到2015年,各方达成解决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美国部分放松对伊制裁,印伊推进恰港合作才见到一线曙光。2016年,在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伊朗期间,印度、伊朗、阿富汗签署三方协议,其中印方承诺投资5亿美元在沙希德—贝赫斯蒂港区重建一座600米长的集装箱装卸设施,意在将恰港开发为深水转运港。2017年12月,该港区一期工程竣工后,印度为证明恰港的互联互通价值,专门经恰港绕开巴基斯坦,向阿富汗运送了一批印度小麦。但好景不长,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并变本加厉地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正是由于恰港被认为有助于稳固当时受美扶植的阿富汗加尼政府,莫迪政府才顶住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为开发恰港争取到了“制裁豁免”,但恰港的运行仍受到极大限制。
此后2018~2024年,印伊恰港开发进入停滞阶段,整个恰港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该港六台起重机每年仅装卸约850万吨货物,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印度与伊朗或阿富汗之间的货物。这一运行水平距该港32台起重机,每年装卸8200万吨货物的目标有很大距离。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6月中印洞朗对峙发生后,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时隔十年后重启,美印关系迅速拉近。2020年6月,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后,美印战略互动的密度和强度更是达到空前水平。在此情况下,尽管特朗普政府对印伊恰港合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莫迪政府也没有“顶风作案”加强对伊合作。
与此同时,国际仲裁问题也成为阻碍印伊恰港合作的难题。印度希望通过国际仲裁框架解决涉及恰港合作的纠纷,但伊朗方面却表示这有违伊朗宪法,除非修宪否则无法解决矛盾。在美印战略贴靠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莫迪政府既不愿付出政治资本推动伊方在国际仲裁问题上让步,也不愿让对伊合作影响美印合作。因此,自2016年以来,印伊恰港合作签署的都是短期协议,只能通过不断续签延长合作效力。
今年5月13日,印度航运和水道部国务部长萨班南达•索诺瓦尔亲赴伊朗德黑兰见证印伊签署恰港开发运行协议。国务部长在印度大选期间出国需经印度选举委员会专门批准,因此可见莫迪政府对此次活动的重视。面对印伊长期难以解决的国际仲裁问题,印度也破天荒地推动伊朗接受折中方案——涉及恰港运行争议的事项将被提交至位于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的三方仲裁法庭,并按照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的流程进行处置。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十年协议已完全取代2016年签署的协议,免去了此前需隔年续签协议的繁琐,也使希望长期入驻港区的机构和企业吃下“定心丸”。根据本次协议,印方承诺投资120亿美元用于沙希德—贝赫斯蒂港区的开发和运行,并在此基础上提供250亿美元贷款用于恰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2
恰港开发为何忽然加速
根据索诺瓦尔的说法,恰港之所以对印度至关重要,是因为通过恰港拓展新的贸易通道能够加强整个区域的供应链韧性。在这冠冕堂皇的“漂亮话”背后,印度的地缘战略算计看上去异常简单——绕过对印度充满敌意的巴基斯坦,通过恰港把印度货物直接运往伊朗,再通过公路和铁路网送达阿富汗,再一路向北到达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最终形成包围巴基斯坦的走廊地带。同时,恰港也被视为印度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金色大门”,是多式联运路线“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的核心中枢。毕竟,从西印古吉拉特邦坎德拉港到恰港的距离,比从孟买到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距离还近。如果恰港全面投入运行,印度货物将获得一条进入欧亚大陆腹地的捷径。
不过,印度对恰港的地缘战略谋划由来已久,莫迪政府近期围绕恰港的一系列举动背后,或许还有更深层次动因。综合来看,以下三重因素共同推动印度采取本轮针对恰港的大动作。
一是美西方主导的中东政经倡议进展滞后,迫使印度重新考虑恰港的战略价值。2020年,特朗普政府推出促进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的《亚伯拉罕协议》,试图将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共同纳入中东安全体系,并吸纳印度,同时将伊朗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在此背景下,印度加入以色列、阿联酋、美国组成的“中东版四方机制”(I2U2),该机制与“印太”地区的美日澳印“四国机制”遥相呼应。2023年,二十国集团峰会推出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项目(IMEC)更加突显印度在中东政策上对美国亦步亦趋的战略贴靠。然而,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爆发不仅直接打断IMEC的落实进程,更使I2U2等有以色列参与的合作议程背负道德负担。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印度为何选择重回恰港合作轨道。
二是由于“亲以疏巴”面临的道德风险越来越大,莫迪政府不得不扭转立场。本轮巴以冲突令日益被边缘化的巴勒斯坦问题重回中东政治舞台核心。然而,面对在以方军事行动下加沙地带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莫迪政府不仅态度暧昧,还积极响应以方需求,输出大量工人助以应对劳动短缺。随着本轮巴以冲突的不断持续,印度“贴美、亲以”的政策面临越来越重的道德压力,这迫使莫迪政府偏转立场,而大张旗鼓地与作为“以色列死敌”的伊朗交好正是立场偏转的重要信号,印度借此防止本国进一步被美以拖累。
三是阿富汗局势出现重大变化,印度在不断演变的局势中重新发现机遇。2016年伊印阿围绕恰港签署三方协议时,阿富汗正处于加尼政府治下,彼时印度视阿为共同应对巴基斯坦的关键盟友,恰港便是沟通印阿的关键节点。但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阿塔)重掌政权后,印阿关系急转直下,莫迪政府也因此失去继续大力开发恰港的动力。然而,近些年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围绕移民、反恐、边境等问题剑拔弩张,多次爆发冲突。在此背景下,印度察觉到与阿富汗临时政府进行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并在双方未正式建交的背景下,加大对阿富汗的人道主义援助力度。总体来看,阿富汗的内政外交变化深刻影响印度对恰港的战略算计,若巴阿关系进一步恶化,恰港对印度的重要性还会进一步提高。
3
是否真会触发美国制裁
此次美对印“重返恰港”做出“威胁表态”后,印度外长苏杰生回应称:“这是一个沟通问题,恰港有益于整个区域,人们不应以狭隘目光看待此举”。虽然苏杰生试图掩饰美国对印施加制裁的风险,但考虑到当前的区域局势,印度恐难如2018年一般从美国手中轻易获得豁免资格。
2018年多家与恰港有关企业之所以能获美方豁免,是因为彼时阿富汗由加尼政府执政,美国认为印度主导开发恰港有益于阿富汗的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然而,2021年阿塔重掌政权后,对美国来说恰港反而因其可助益伊朗、阿塔等“敌对势力”成为一大威胁。考虑到伊朗被认为在本轮巴以冲突中对哈马斯支持甚巨,及美国2024年大选迫近背景下拜登政府对伊朗示强的需要,印度凭借恰港自身价值恐难再次获得美方豁免。
不过,作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和美西方制衡中国的重要伙伴,印度自恃有资格向美国“讨要特权”。美国几乎不可能仅因印伊恰港合作就对印度施加全面制裁,但若拜登政府强推制裁,印度很可能将强硬反击,因为这不仅是在维护印度在恰港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彰显印度游离于美西方阵营的“独立国格”,甚至可为印度自诩的“全球南方领袖”身份增添合法性。
此外,就在美国此番做出制裁威胁后,多位印度学者撰文发表相似观点称,“若印度不去开发恰港,去的就是中国人”“若没有印度,伊朗将更快倒向中国”“若没有恰港,中国控制的瓜达尔港将独自占据关键地缘位置”。因此,考虑到印度的“未来价值”和“遏华战略价值”,美对印制裁“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仍是最可能出现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