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太太同住在一个小镇,学校关闭时,她在新中念初中二,我在开明就读高中二年级。在小镇里青少年办起华文补习班和乒乓球组,我们经常接触,感情更深了。我比她大3岁,1973年我们成家。如今我们己结婚51年,回忆往事实在太激动了!
我太太一家十口,有四男四女,我太太排行老二。父亲年老得病,母亲是善良的家庭主妇。家里生活有问题,只好由二女一男三个孩子担当重任。虽然年纪还十几岁,她每天除了做糕点(jajan pasar),也制作咸鸭蛋,糕点由佣人每天去挨家挨户兜售,咸鸭蛋托放在十多家瓦弄出售,每家廿粒,几天卖完了就收钱,再给他们廿粒,这样反复出售,如此维持贫穷家庭的生活。
当时每逢端午节,他们一家没吃过粽子,太贵了买不起,也不会自己包粽子。有一天我太太正好去同学家里,看到他们家里有十几个粽子,就送给她一个,她赶紧放在口袋,回到家交给年老的父亲,他只吃了一口,拿给围在身边的小孩吃,我太太自己舍不得吃,看到这些她多么心酸!她心里下决心学包粽子,第二年她会自己包粽子,省吃俭用,包了十个每人一个。她承诺在有生之年,只要经济有能力,一定要包很多的粽子,分给贫穷的华族子弟,那怕是五个,十个,让他们能吃上,不像她小时的情景。婚后50年里她终于做到了,每逢端午节包了一百五十个粽子,分发给亲朋戚友,和没法吃到粽子的贫穷华族子弟,分发给他们也可供祭祀祖宗和送给子孙们。
她终于实现了诺言,是贫穷的童年造就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