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同一间学校读过书,不管是交情深厚还是只是擦身而过而眼神未曾交集,就是校友;曾经不但同校而且同班读书的,不但是校友而且还是同学了。
不论天老地荒,更不管海枯石烂,这类同学情谊,就是一生一世的缘,无法再改变,在这个意义上,它甚至比爱情更牢靠恒久,更纯朴感人。
温发俊编辑本纪念册的用意和目的,就是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将抽象的概念和字面的称呼,还原为人物和事物的生动原态。
许多好听的、好笑的、令人难忘的故事就发生在同班同学之间;不少有趣的、纯洁美丽的青涩初恋就在同一扇班级窗口内外流泻和上演。当然同窗,也不纯粹是同坐在一间课室里对着同一块黑板听同一位老师讲课,还包含有丰富的校内活动和各种校外活动,例如假期旅行、毕业旅行……。
温发俊编辑本纪念册的好处,就是通过长年累月的辛苦搜集,以一张张残黄而仅存、平凡却又万分珍贵的达华23届同学大合照和其他各种有关照片,让大家的怀念和记忆不再虚无缥缈或无法捕捉,而是永远定格和印刷在纸质媒体上,可供收藏查阅,也可以边欣赏,边回味,这样,眼前彷佛有个录影带,每次回带,当年班级的欢声笑语,课中课余的种种友情片断,就音容并茂地重映一遍。
血缘、乡缘、学缘、行缘……,各种缘分中,同学的缘分最为特殊也最为奇异。初中三年……有时因为各种客观的原因而未必一起读完,大家就各散东西,奔赴社会各个岗位了。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确实如此。但怀念、挂念、想念的各种情愫,常常如影随形,与岁月同在。偶尔的别后相遇,都会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紧相拥,热泪流。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早就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见证那种万般不舍的滋味。
像23届同学的情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家各散天南地北后,除了已离去的11位,还有23位分散在中国大陆的广州、香港、印度尼西亚的泗水、玛琅和达埠,而以达埠为大本营。自1964年彼此挥手后,并非一甲子(2024年为止)年都面悭一缘,期间大小型聚会、联欢也举办过。但如2023年7月10日至7月20日这类将聚会联欢的大舞台“移师”到中爪哇的三宝垄,日惹、梭罗、峇都和泗水的,而且化为一次大型的旅游的,堪称史无前例,实不为过。无法不提及热心人李康城、黄积佑、温发俊、洪瑞诚、蔡瑞芬、黄丽华等同学的积极策划和筹备,当然,这次七月旅游之圆满成功,完全有赖李康城同学从财力、人力、物力的周到关照和悉心安排,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大家十分感谢他。有心人温发俊感触良深,从中获得灵感和触机,编辑出版这样一本纪念册的念头油然而生,整本书的图文大纲次序,也渐次形成了雏型。
一个班级或一间学校,总是会出现一两个热心人,热爱群体,喜欢收存和整理同学资料,说起前尘往事,出口成章:历数班上大事如数家珍。温发俊、洪瑞诚就是达华23届的活的百科全书,黄积佑就是大家认同的大村长。编选这样一本纪念册,真非温发俊同学莫属。岁月的法官也果然有眼力,将出版纪念册的重任历史地降落在他肩上。
本纪念册内容丰富,资料珍贵;虽以达华23届同学的合照和活动图文为重中之重,但扩大开去,实际上还囊括整个达华中学的建校史料以及创校前辈、历届校长的名录简历等多种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同类专刊。因此,温发俊之诚意显而易见,本纪念册无疑地拥有了如下几点优势:
其一,时空幅度大,跨越一个多世纪,麻雀虽小,容量不可谓不大,颇有珍藏价值;
其二,黑白、残旧和色彩、鲜艳同存,旧与新,静与动,昔日和现代对比,可以让每一位同学从对比中体悟岁月的无情和有情,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齐唱“活着,真好”之歌;
其三,图文并茂。不是每一本纪念册都具有这类优质,但这本纪念册可喜可贺地拥有了,这是因有了温发俊牵头、勇敢担当,劳心劳力,还有多位无名英雄默默的支持和配合。本纪念册焉能编得不好?
此为简序。最重要的是翻开第一页,很快就会欲罢不能了,阅毕,还决定赶紧收藏。
2023年8月12日
2024年2月14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