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朗读”,大家可能会想到“朗诵”。二者在内涵上有所不同。一本工具书上解释说:“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可见,朗读更平实自然,适用于更多的文体;朗诵则更注重感情的表达,更讲求艺术性和表演性,适用于特定的文体。还有一个相关的名称叫“诵读”,似乎是“朗读”加上“朗诵”。我曾参与编写过一套系列教材——《中国古典诗文诵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就是供大家“诵读”使用。在这里我暂且把上面的几个概念综合起来,取其“出声地读”之共性,统一采用“朗读”的说法,并结合中文学习做一些探讨和分析。
现有的中文教学系统,一般会提到四个语言要素(即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和四项语言技能(即听、说、续、写,新的标准加上了第五项——译)。语言要素和语言技能可以看成两个维度,即结构维度和应用维度。而让人称妙的是,朗读跟四个语言要素和四项语言技能的学习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从语言要素看,朗读既然是有声的阅读,自然可以练习发音,可以认读字词,可以感知并习得语法结构。从语言技能看,朗读是语言的一种有声表达,和“听说”的关系自然密不可分;特别说“说”,朗读可以看成依据文本“说话”。很多时候我们念稿子“发言”,简直就是“说”了;朗读本身就是“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最为直接的帮助;而朗读的文本多是成形且规范的作品,对“写”的示范作用和积极影响一定不可低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朗读学、练中文,同时涉及到中文的四个要素和四项技能,可谓“一举八得”!
还有一种理论说,语言学习的效果跟学习过程中所调动的感官与生理、心理机能的多寡有着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朗读的确也是一项很好的语言学习活动:朗读调动了视觉器官(眼睛)、发音器官(嘴巴)和听觉器官(耳朵),同时还伴着思维活动(对文本语义的理解),甚至还有审美活动(对作品美感的体验)。单单对发音器官的训练,朗读就是很好的方式。我曾跟学生们半开玩笑说,要想学好中文,就多多动嘴练习朗读吧!这就跟羽毛球练习挥拍、篮球练习投篮是一样的,会形成“肌肉记忆”和“动作协同”,嘴巴动作熟练了,发音吐字就会变得熟巧、自然了!
再进一步说,朗读对中文“语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要再加“一得”了。这方面我们可以想想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其语文学习的过程也伴随着“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乃至“四书五经”,他们都要熟读成诵;就连诗词的创作,古人也有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那时说起学校,总爱用“书声琅琅”去形容。我想,古代读书人语文水平和素养的形成,跟诵读一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朗读是打开中文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其对中文学习的好处怎么形容也不为过。至于读什么,我想只要是语言规范、内容健康且符合学习者水平的文本,不论古今,不论体裁,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