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整理书架,发现一个纸盒,打开来看,是有关漳华学校的资料。内存李运保(已故)的手稿,老伴整理用电脑打出的初稿,寄给叶老师后他用印尼文打字的回复稿。几张复印的旧照片,历届校长老师(本埠外埠)的名字记录。想起当年他们(李和老伴)讨论着此事,却没结果。那些曾积极热心提出见解的校友都走了,仅剩的也蒙了。我斗胆整理写下,好抚慰他们在天之灵,也让我不再记挂此事。
2000年吧,漳华好多校友在峇都(Batu)聚会,说来年要为母校做百年庆典,当时叶君说,应该有人为母校校史执笔追踪,集成册,存档。
约两年后,一次去泗水途中,在饭馆偶然见到沈忠涵先生,他是1953年随父母携弟妹迁居南海漳,虽不是老南海漳人,但他对侨团事热心。他尽所能凭记忆叙述,他说有一天路过漳埠大富豪——杨百福门前,被杨老招入相识,客套之余杨老以侨生长辈口吻对沈君说:你知晓吗?你们办理开设中华学堂之前,我们侨生因常有国内亲人来信无人能读,只好求劳福源栈账房潘生芳,叶丹武两位为我们读,写。后来白华兴,韩盛韦建议请这两位当私塾老师,地点是现今Orion面包店,(当时闲置)私塾开办并不长久,就在私塾停办后,这位账房先生倡议开设中华学校,本埠侨领赞同随之付诸实施。首先大富户杨百福捐出地皮供建校用地,间中有伍氏英秀英瑞兄弟还有其他(福源栈是泗水大土产商,当时在梦埠,漳埠开有分行) 。
侨团史与侨校史不同,大多侨团一般是受当年民国或共和国的成立被激励而纷纷成立。故年龄上与民国相若。而华校是因为日后子弟渐多私塾不能包容所使而设立。我们还握有一张漳华第四十二届小学毕业合照,摄于1951年12月,按此追踪,1931年6月漳华就有小学第一届毕业生了。另一张老照片是民国二零年(1931年)漳华全体师生合照,这么一来,1925年漳华已有半年制幼儿园。
1951年6月设有初中部,第一届初中毕业生(1954年6月)。
1954年教室不负所用,买下邻东的屋宇拆下作为扩建教室之用,建成双层十间教室。
1966年学校遭封闭,双层楼只用了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