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期至二十一世纪初那些年,当手机还没普遍,香港孩子的阅读风气比今天还好。日本人阅读风气之浓厚,曾经名闻世界,突出表现在地铁里很多人都手捧一本袖珍书在低头阅读;香港的阅读风气好,却不是在地铁,也不在成人年龄段,而是在校就读的小学生。
那些年,学校经常邀请书商来展销;图书馆常常定时选购各出版社合适的图书,一订就是一箱两箱;图书馆主任和中文科主任常常连手邀请一些作家到学校作《如何培养读书风趣》的讲座,配合书商的展销。我也不时获邀到中小学讲座,对象泰半是全校师生,小学则还多了小规模的座谈,对像是家长会成员或学生家长自由报名参加。在学校作业的布置上,有一项是阅读报告,字数要求不高,有时只是几十个字,让学生写下书的内容或阅读体会之类。中文科的教学还配备和设置了阅读奖励计划。这些都很正面,有利地推动小学生的读书风气,为今天香港学生阅读风气排名世界第二打下基础,立下汗马功劳。
记得那些年代,香港儿童的阅读能力早在几十个参加评比的国家里,不是名列第一就是第二。事隔几十年后,主办机构“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2021”(PIRLS 2021)进行评比,香港小四学生在43个参加评估的国家或地区依然排名第二,属于国际上最优等级。据说,平均分是500分,香港成绩居然获得573分,最好的依然是新加坡。香港从2006年起,在四届评估中均入三甲。
闻讯真是惊喜万分,虽然只是以小四学生作为抽样,实际上这个承上启下的年级段已经颇有代表性。小四处于九岁到十岁,求知欲最强,学到的汉字数量相对来说较多。香港小学生有这样的成绩,报道大部分归功于学校的支持,其实家庭家长的栽培和对阅读的识见也很有关系。2020年至2022年因为疫情,有不短的日子学生在家上网课,学校也布置了一些家庭阅读,让小学生以课外阅读来“恶补”他们面授的损失。这算特殊情况;一向以来,家庭的关注,其实也和学校的支持一样很重要。
当然,家庭的经济、家长的文化水平极大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质量。由于我那时经常到学校演讲,接触不少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对她们的复杂情况有一定了解。我批评了那些经常买补充作业给孩子们做、而将课外书当闲书的父母。我说,学生的作业已经够重够多了,再买那么多的补充练习,给他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健康的课外读物完全不是什么闲书。幸亏,大部分家长都属认为多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的族群,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阅读问题,而且居然是急于见效。例如,她们提出,子女读了不少课外书,作文为什么还是不好?买了书给子女,他们往往一本书只看了一半或三分之二,就不愿意读完了,怎么办?等等,她们每次提出的问题几乎都大同小异。
我于是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对子女的阅读经历,作为回答。
首先阅读是一项培养孩子自觉阅读习惯和知识成长的长期策略,无法立竿见影;文字阅读更讲究潜移默化,日子有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终身学习的问题,非一年只读十几本书那么简单。这情形,犹如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所描述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外的大学问家无不博览群书的啊。眼界不能短浅而宜放长远,才是阅读的正道。
其次,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应该让他们自由选择,家长从旁指导。孩子除了由父母带他们去公共图书馆借书,也该满足子女自己拥有图书的心理,带他们到书店自己选购。不该一律由家长用自己的喜恶替代他们的兴趣,唯有让他们发掘书中的乐趣和自己的需求,才是长久之计。允许他们略过自己不喜欢的篇章,而不该强求他们百分百阅读完整本书,正如大人看电视,当然只选自己爱看的。
今天手机人手一册,无法看到地铁里的“低头阅读”图书一族了,香港孩子在地铁里从前、现在本来就未曾出现过阅读的美丽风景;当然,今天确实又出现了新的“低头阅读”一族,但不是阅读图书,而是阅读手机,可怕的是不是阅读,而是玩。玩电子游戏,更可怕的是他们都是年轻人有的甚至是中年。他们将来会培育出怎样的子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