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十二年——方块字在千岛大地上惨遭没顶之灾,霸权统治者意欲把方块字斩草除根,等同毒品,妄图让华族同化变种。但是——方块字的魅力,中华五千年铸造的精神文明,岂是狂妄之徒所能轻易封杀?纵然几经劫难,历经沧桑的方块字,仍然不屈地在暗无天日的困境中求生。你看——华人家庭里神主牌上的祖先灵位汉字,墓碑里的红色显考碑文,庙宇里的牌匾对联——字字显灵光,句句在召唤,时时招引着龙的传人,在那封杀华文的黑暗年代里,子孙们举起三炷香,虔心地默默叩拜,敬畏地守护着祖灵的神威。
我们——印华文友,更是凭着“石在,火种不灭“的坚强信念,紧握手中笔,遵从先辈的召唤,使命感的驱使,在黑暗岁月里,顽强坚持着书写汉字。正是方块字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绝处逢生,誓把中华文明的火苗,在千岛大地上——永远传承,从没退缩屈服!
(二)
走在暗夜的通道,才晓得烛光的可贵;在困境中跋涉,方知道文友携手同行的难得。
印华文友不辜负使命托付,用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评论、古诗词、书法绘画,讴歌华族顽强求生意志,以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翻开印华老作家黄东平充满华人血泪史的著作:《七洲洋外》、《赤道线上》、《烈日底下》的侨歌三部曲,就是在霸政时期里,坚持不懈,坚韧完成的印华文学光辉篇章。凭着一大批前辈文友们的顽强信念,坚持在暗无天日的文化沙漠里,怒血端飞,为华族文化厮杀血路,高高举起方块字的烛火,纵然只是微弱的烛光,却照亮了千岛华人几被同化的暗晦心田,擦亮了几被蒙蔽的双眼。
“一切黑暗加起来,也不会使一枝蜡烛失去光辉”。
正是印华文友——不为俗屈,“竹衰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三)
1998年霸政垮台,印尼迎来民主改革时代,印华文学焕发了生机——高歌猛进!
请看——群岛各地的三语学校,雨后春笋般地开办起来,方块字的火苗勃然焕发!君再看:那几被灭绝的华文报,更是意气风发,在千岛黑土地上,生根发芽,纷纷创办起来:《千岛日报》、《国际日报》、《商报》、《印华日报》、《新报》、《棉兰讯报》,《印华社》、《印华文友》、《东区文苑》、《火种》、《覆舟山》、《硕河桥》……等,文友们以坚韧挺拔的风范,赢得了宝贵的发展平台,文友文集源源不绝,一本紧接一本,绽露蓬勃出版生机了!
必须承认,旧政权的无情封杀,方块字大伤元气,众多华人子弟,在苏哈托强制同化奴役下,缺失汉字教化的恶果,导致了不谙华文华语的“断层的一代”,产生大批可悲的“华文盲”。却也因而惊醒了老一辈华人,“青黄不接”的危机感摆在眼前,必须要抖擞精神,收拾残局,需要把华文教育的火苗烧得更加旺盛,更加重视解决华文教育的诸多瓶颈难题,需要严肃纠正:某些三语学校,只重英文轻视华文的病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印华文学经历过三、四十年代侨生文学初起期,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高峰期,更经历过七、八、九十年代被苏哈托独裁封杀的阴暗期。如今迎来千禧年代印尼民主开放,更迎来中国崛起的春风,经济起飞成为引领世界的引擎,“华文热”席卷全球,华文成为世贸看齐学习的热点文字,印华文学绝处逢生,终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要达到五、六十年代的高峰期,任重道远,绝非一朝一夕能办到。必须坦诚:至今还未有一部印华作品,能够超越《侨歌三部曲》的高水平,比不上资深作家黄东平的辉煌成就——印华文友自知自明!
而且,华文报也面临艰难营生,没有发稿酬,但印华文友并没为稿费与受冷遇而埋怨发愁,仍然默默不懈地給报刊供稿,只为一个共同信念——誓为华族文化永在千岛路上!
反观自身难全是,细论别人未尽非;知足乃为真学问,诚心方见大经论。
必须摒弃文人相轻的不正确理念,潜心立志,勤学修为,致力于从经典与当代名著里吸取养分,崇尚健康的文学批评风尚,杜绝吹捧不正之风,默默耕耘,珍惜时光,尽量避免繁琐浪费时光的表面应酬。
文学星空迷雾朦胧,是拨开云层迎接曙光的时候了!坚定意志与决心,埋首创作,是当务之急。我们坚信:印华文学永不停跳的心脏,必将迎来——新时代新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