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讯)一个28岁的英国年轻人,3月份因涉嫌违反英国《官方保密法》被捕,之后获保释到10月初,到目前没有被提出任何起诉,也就是说没有确凿证据。按说这在英国大幅度泛化国家安全的背景下是个不算起眼的案子,然而,它却在9月份和另一起类似案件被人公布出来,并打包成“中国间谍活动”在英国政坛和舆论场引起轩然大波。
如今,英国议会大厦正因为“中国间谍”而闹得鸡飞狗跳——首相在那里接受“拷问”,多个部长被逼表态,当事者则不得不发声明否认指控,然而这些都无法阻挡议员们像打了鸡血一样,逼问政府“中国到底是不是威胁”。其实这哪里是“问”呢,在他们心里只有一个预设的答案,谁说出了这个答案,谁就是“自己人”,谁说了不一样的话,那他就很可能也要背上“间谍”的罪名了。
这名年轻人之所以成为焦点,主要因为据说他曾任英国议会“中国研究小组”的主任,持有议会通行证,之前曾在中国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个被怀疑是“中国间谍”的年轻人发表声明称自己是“完全无辜的”,但显然已经被一些英国人未审先判为“有罪”了。有意思的是,为证明自己的清白,该青年说他一直在努力教育他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这个情况被英媒证实,但又有特别“细心”的人在他的言论中找到了一些疑似倾向中国的蛛丝马迹。看看,“罪名”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3月份的事情,却在9月份发酵,英媒也注意到,这正值英国寻求重新修复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之际,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8月下旬刚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成为多年来访华的最高级别英国政府官员。某种意义上,这有点像今年2月份的“中美气球事件”。
在英美两国,有人或者说有力量专门在对华关系上搞破坏,他们无事生非、小题大做、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手段很多,他们在各自国内展开“政治猎巫”行动,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宁枉勿纵,重点打击对华持友好或理性态度的人。在这种恐怖氛围的压迫下,坚持对华友好和务实理性的人士在英美社会已经珍稀得像大熊猫了,但他们没有像大熊猫一样得到珍惜和保护,反而还在遭到反华势力赶尽杀绝式的围剿。
比如,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有关“我们必须与中国来往”的言论,就在伦敦引发了对其本人的口诛笔伐;再比如,说出“英国应该继续与中国对话”的英国财政大臣亨特,也被一些英国政客指控为是“间谍”,仅仅因为他有个亚裔妻子。在借题炒作的反华政客眼中,与中国人打过交道就意味着“通中”,没有发表激进的对华言论就意味着“软弱”,只有彻头彻尾的反华反共才是唯一可以被接受的“政治正确”。
这次被抓住不放的案子,恰恰说明,事实完全不是英国政客和情报部门所炒作的“到处都是中国间谍”,正是因为缺乏素材,他们才饥不择食,对在法律上根本经不起推敲的案子大做文章。连英国网友都忍不住表示:“显然,这场间谍问题只是为了阻止与中国的对话。”
苏纳克政府显然是看到了对华极端思维给英国带来的伤害,也有意对中英关系进行纠偏,但已经走形的英国政治氛围却大大限制了能够纠偏的空间和程度,这其中有与美国战略的深度配合,有英国自己内部的矛盾与博弈,更有对已成气候反华氛围的有意迎合与利用。应该说,这些因素已经互相交织在一起,成为中英关系前进道路上不容忽视的障碍,也让人看到畸形的政治氛围对理性的侵蚀是多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