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现在已72岁,但他的事业正处于巅峰,他所设计的建筑物都是世界级的水准,而且作品遍及世界各大城市。如罗浮宫金字塔于去年3月启用后,深受大众欢迎,一度成为巴黎标志,连法国广告商也乐于采用。此外,本年又有多处贝聿铭设计的建筑物正式启用:包括香港70层高的中银大厦、比华利山的创造艺术家机构总部、德克萨斯达拉斯的莫顿•梅耶森交响乐中心,以及康州澳林福德的乔特•罗斯马利大堂学院的科学大楼等。
贝聿铭的盛名几乎人人皆知,可是在他成名的过程中也有失意的时候。
1948年,贝氏在美国初露头角,美国有一位眼光独到的建筑业富商威廉•柴根道夫,十分赏识当时正在哈佛大学设计院担任助教的贝聿铭。后来他们合作多年,完成许多重大建筑没计。1958年,贝氏离开柴根道夫的建筑公司,在纽约市自设“贝氏公司”。开始时只有13名职员,而到1963年已是一家拥有80多名职员的大公司了,其中好几位是华裔建筑师。70年代公司不断扩大,公司名称改为“贝聿铭与合伙人”。1984年,公司拥有160名职员。当他的事业正如旭日上升之际,突然受到一次沉重打击,那是1970年初,因为他建筑的波士顿市60层高的“镜子”大厦——约翰•汉考克大厦发生了事故。这座大厦的外壳全部装上了双层玻璃窗,但在整座大厦建筑完成之前,这些玻璃窗的玻璃片已开始脱落堕地。这件事,轰动了整个美国建筑界。在美国,一座建筑物的建造,建筑师的责任远比建筑工程师的责任为重,建筑设计师要对建筑物由开工到落成负全责。根据1970年10月份美国一家周刊的报道,这座大厦的设计师不是贝聿铭本人,而是他的一位合伙人,但因贝氏名字排在第一位,所以贝氏也遭受责备。
后来这件事虽在法庭外解决了,但他的公司名誉已大受损害 业务一落千丈,贝氏在艰苦中度过了70年代中期的几年。该公司仅靠“外国的生意活命”,其中一间是新加坡的一座正面看去是方形、侧面看是囱锥形体的华厦。后来,波士顿那座大厦经过修改以后,玻璃不再脱落,已成为一座闪烁夺目的宏伟建筑物了。它的形象,也弥补了贝氏公司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