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老家,腊月初,大家就已经准备过春节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月一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便来了。尽管天气寒冷,可想要迎春的人却一点也不惧。
腊八是大家迎春的第一个小高峰。这天,人家里、饭店里……都在熬腊八粥。腊八粥原是祭祖祭神的,可现在,它成了腊八的标志。一到腊八,不喝一碗腊八粥,总感觉少点什么。腊八粥是用各种各样的米,各种各样的豆,与各种各样的干果熬成的。熬一碗腊八粥费的绝不只是时间,还有熬粥人的耐心。时间不到,食材熬不烂,时间太长,食材又会失了味,熬煮时必须仔细观察。一碗腊八粥熬的是时间,更是爱。
腊八过后,年货就开始卖了。超市里摆上了带有年货字样的货架,商铺里贴上了最漂亮的年画,就连街边也多了很多流动的摊子——卖牛肉的、卖羊肉的、卖干果的、卖糖果的、卖对联的都在这个时间出现了。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使得安静的街道多了几分拥挤。
腊月十九,街上的人一下就多了。不同往日,逛街的不是零零散散的人,而是一家一家的人,那几天是买新衣服的高峰期。新年新气象,新气象最直接的体现是穿一身新衣。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是腊月迎春的第二个高峰。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做一大桌子好菜,热热闹闹的过小年。当然,这天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在灶台上摆上甜食祭灶。传说灶王爷会在这天回天庭汇报一年的所见所闻,而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在天上多说点人间的好话。
过了二十三,最忙的日子就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一年的灰尘必须在这几天扫干净。除此之外,还要贴好对联,备好过年的吃食。我们家乡过年必不可少的是炸油饼和炸麻花。一般都是几大家人凑在一起,拿几个大盆,揉面的揉面,看油锅的看油锅,越是分工明确,做出来的馍馍越好。
除夕,腊月迎春的最后一个高峰到了。这天,天还没黑时,就要把臊子面做好。我们家乡有个说法,除夕下午的饭吃的早,新一年吃饭的时间就都早。相反,这天吃饭吃的晚,新一年就都是大半夜吃饭。当然,除夕晚上吃的年夜饭和下午这顿臊子面不算在一起,那是另算的,年夜饭吃的越晚越热闹,家里过年的味儿就越足。
十二点一过,在一声高过一声的鞭炮声中,忙碌的腊月画上了句号,新一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