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脾气往往较急躁,情绪处于波动状态,常会因一点小事而生气、发怒。这是患病后所产生的特殊心理反应。例如,有些人因突然患病,思想毫无准备,于是悔恨、焦虑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也许患了“不治之症”,很可能产生沮丧、绝望,甚至厌世的情绪;有些慢性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心理状态尤其错综复杂,有时悲观,有时暴躁,喜怒无常。而且,病人的生活或生理要求,很可能比平时更高更为强烈,希望得到亲友和医护人员的抚慰和照料,渴求早日解除病痛。如果希望受到挫折,或对某些事情不遂心,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特别是生气和激动。
生气或激动会使血管强烈收缩,血压急剧上升;经常生气会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食欲和睡眠;暴怒还会使心律失常,诱发心绞痛,甚至危及生命。
怎样才能使病人不生气呢?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病人是怎么样的人,要比了解他患的是什么病重要。这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因为熟悉病人的心理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护理照料工作做到家。经常在病人周围打转的医护人员和家属亲友,其言语、表情、态度、行为等方面,都必然会对病人的情绪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医院里之所以要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可惜现在还没有受到普遍足够的重视。
医护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的感情,用果断、体贴的态度去处理一般的医疗护理问题,而不关痛痒的态度是切忌的。
不论在医院或在家庭里,都应该注意尊重病人的人格,刁难、嘲笑或粗暴的态度极容易激起病人的反感。俗语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说得病人心情舒畅,另一句话又可以说得病人血压升高,手足冰凉。
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也很必要。例如,病人需戛有安静的环境,有可口的饮食……需要有安全感、温暖感等等,都值得周围的人的重视与照顾。当然,病人的不合理需求也不应迁就,但尽量不要顶撞,事后找个适当时机解释较好。有些病人不遵守医院制度,擅自外出回家,医护人员采取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信口呵责“你不要命了!路上出了事怨谁”;有的提出婉转的批评,也许能使病人心悦诚服。
医疗护理工作是十分严肃的事,但工作中仍避免不了某些失误或缺点,有些病人也能直言批评。这就需要有勇于承认缺点的勇气,不宜文过饰非,这样反而能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也避免病人动气。
避免病人动气,使病人在疗养过程中心境平定、舒坦,可使医疗效果事半功倍,早日康复;反之,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会使病情发生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