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容易又中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花好月圆的美好时节,锡江前四八小组成员举行中秋团聚,这是新冠疫情阻隔数年后的首度重逢,很是难得。对“增进友谊,加强团结”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晚到来参加盛会的有来自 Papua 数个地区、雅加达、泗水、巴鲁及 Pare2 等地的前四八小组成员,足见尽管彼此之间虽然隔山隔水,但大家庭成员的心还紧密联系在一起,仍然能凝聚成一股力量。
成立于1966年4月8日(锡江华校遭封之日)的四八补习小组,是为传承文化而组织起来的文化队伍,成员是一批年轻华校教师及坚持学习华文的华人子弟。在艰苦的条件下虽然只坚持了六年,后来成员们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各奔西东,这个组织就不复存在,但却培养锻炼了一批人才,并成为今日华社工作的骨干。像罗荣钜、黄素玉夫妇 (已故);定居泗水已故的许香丽;当晚出席晚会来自雅加达的冯馨慧,远赴 Papua 从商,热心公益,积极支持华人教育,包括赞助晚会的张羡峯、吴玉翠夫妇,晚会地点的主人、后起之秀的李卫民,还有为印华促进会重振旗鼓,作出无私奉献的前四八小组成员,他们都是前四八小组的佼佼者,贡献良多,值得点赞。
前四八小组解散后,还有一些成员坚持教学工作直到现在,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值得钦佩和学习,特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印尼民主改革后成立的锡江印华文化促进会,其骨干及成员多数是前四八小组成员。四八小组留下的一笔基金,全数奉献给印华文化促进会。这笔来之不易的基金的筹措,吴金福、黄玉来等组员功不可没。
综合上面所述,就是“敢为人先,热爱家国,崇文重教,守望相助”的“四八精神”的具体体现。“四八精神”应该延续及发扬光大。
印华文化促进会补习班复办不足半年,学员人数已有一百多名,这是全体新理事及老师团结协作取得的成果。
更可喜的是印华文化促进会补习班的教师队伍还涌现一股新生力量。他们是黄顺龙曾在广州学习7年;何丽秀广州师范教育本科毕业;张安宽、张安宏、黄金星三位是印华文化促进会保送生,已在北京学习一年,继续在广州曁南大学华文教育本科学习,今已完成实习的阶段,他们一方面坚持线上学习一面在印华文化促进会补习班进行教学,预计明年即可毕业。注入这一股新生血液,加上众多华人的支持,相信促进会定能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中秋是中华民族第二大传统节日,是团圆、感恩的佳节。“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四八小组大家庭在这一天团聚很有意义。
通过节日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可促进印中文化交流,增进印中友好。
虽然筹备的时间仓促,却难不倒多采多艺的四八小组成员,他们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紧锣密鼓进行排练,终于奉献出了大合唱——《同一首歌》《Indonesia Pusaka》《我的中国心》三首歌曲,并由邱新妹,邱秋明两姐妹手风琴伴奏,还有小合唱、独唱、舞蹈、脱口秀等节目。
吴明隆组员华校遭封不久就双目失明,但他很乐观,每天坚持收听电视的新闻报道,知晓世界大事。凭听觉能识别老师与旧友的口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身残志不残,每周有几天分别在市立及私立电台主持华语点唱节目。当晚他兴致勃勃地登台高歌一曲《敖包相会》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回国深造,今移居香港的华中校友陈培生的助兴,其美妙的歌声为晚会增添色彩。
感谢筹委同人尽心尽力的筹划安排及联系工作,爱心人士的热心赞助,使得晚会得以成功举办。对无法参加的四八小组成员,谨以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致意。
晚会结束后,大家又返回原住地,忙于各自的事务,愿大家多多保重,来日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