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6月26日是我的好友、亲密战友潘仲元先生逝世12周年忌日。他逝世时享寿78岁,如果还活着就是90岁了。我们华中部分校友为追悼他、怀念他,在他逝世12周年的时候聚集在一起,缅怀这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校友潘仲元校友。
我和潘老弟是好友,我们不仅是雅加达“中华中学”同校同学,而且是同年,我们都以“同年”称呼对方,除了电话,还经常用E-MAIL传达信息,互相交流;有什么喜庆他一定邀我在一起同欢;有同学从中国来印尼时,总是由他做东招待来自祖籍国的校友。大家见面时,他高兴得摸摸长在下巴的羊胡子饮酒欢笑,不亦乐乎!
潘仲元有很多同是华裔企业家的朋友,也有许多兄弟族的伊斯兰长老和政府高级政要,我也和他们在一起,因此我就认识了不少高官政要:苏多摩、慕迪约诺、法瓦特、艾米尔•沙林、马尔朱基、哈达托、达尔米兹•达赫、达哈纳等;虽然身份悬殊,但这些政要也把我当成朋友,因为潘老是他们亲密的朋友,我也沾了潘老的光,认识这些高官政要。
潘老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经常参加伊斯兰教的活动,还经常带一些伊斯兰长老到中国与那里的伊斯兰长老交流访问,还出巨资出版一部用印尼文、中文、英文、阿拉伯文四种语言的《可兰经》,这是世界的创举,此前还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胆识来完成这个任务。
这位虔诚的伊斯兰信徒对自己的宗教很是认真,除了履行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礼仪外,很关心伊斯兰教对华人的影响。在朋友间交流时,有些朋友总是把“伊斯兰教”(ISLAM)称作“回教”,他很不高兴。他说,把伊斯兰教称作“回教”是天大的错误!他说,华人和其他民族一样,也信仰伊斯兰教。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大部分是居住在北方的甘肃、青海、新疆一带的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因为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的都是回民,所以在这些地区都把伊斯兰教称作“回教”;但是,在阿拉伯、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一些国家或地区都不叫“回教”,而称“伊斯兰教”。
关于这个问题,社会上也有不同的意见。著名的社会评论家廖建裕先生在他许多谈话或著作里,也总是把伊斯兰教,称作“回教”,有人辩解说,这是习惯称呼的问题,许多华人大多都把伊斯兰称作“回教”,新加坡报纸如《联合早报》也把伊斯兰教称作为“回教”,对此,潘老表示“非常遗憾”。他摊开双手说,“错误”的东西,讲的次数多了,成了习惯,“错误”也会变成“对”的。他说,如果有人不认同他的看法,除了遗憾,没话好说,他说:“信不信听由尊便。”
潘老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学者。他拥有几间从纺纱、织布到制衣一条龙的生产线,他的产品是名牌,销路全印尼,甚至远至中东和美国,订单总是源源不绝;他的企业虽然是家族企业,但是管理井井有条,经过几次金融风暴,虽然有受影响,但没有被冲垮;因此他总结了这些企业管理的经验,十几年前写了一篇没有人写过的题材《企业文化浅析》,把家族企业经营方式进行检讨,这篇大作发表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儒商们极大欢迎。
潘老是一位儒商,会做生意,也会写作。他读的书很多,他对中国文学很感兴趣。他很崇拜中国的大作家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大作家。在他工厂偌大的办公室,东西两侧的墙壁有两个巨大的书柜摆满了各种书籍,这些书以中文书为主,此外有印尼文书、阿拉伯文、英文书。潘老弟还是一位学者,他很喜欢读书,空闲时就上网或写文章,此外在他的住家也有一大堆书,从商业、科技到天文地理,从小说到理论书籍无所不有;书目中有经商的、宗教的、文艺的、法律的、文化教育等书籍。校友们都称他为“书虫” 。
此外他也写书,而且用印尼文写。2002年,他出版新书《印度尼西亚瑰宝》,隆重举行发布会,来宾如云,祝贺花牌摆满会场。在这部著作里,潘仲元针对印尼民族所持的民族观以及印尼这个国家的历史,主要是印尼群岛从古代至伊斯兰时期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鉴于作者是一位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印度尼西亚极为关心的华人企业家,所以这本著作具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民族观和历史观,作者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关系的历史,以及两国的交往使得印尼历史变得丰富多彩。通过他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尼西亚与中国这两个国家和民族自古就关系密切以及如何互相影响至今。
在他逝世前几年,他接待从江苏南京来的一位好友郁美兰女士。这位女士是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女儿,是江苏省当时的侨联主席。因为潘老很敬重郁达夫,所以热情接待这位归侨。潘老不仅带她去了峇厘、泗水等地旅游,还特地抽空陪同郁美兰到郁达夫牺牲的地方印尼西苏门答腊巴东市进行郁美兰“寻父”之旅。潘老拜候了当地长官,并和当地长官签订由他出资在郁达夫生前曾居住过的地方建造郁达夫纪念碑的协议。他对中国作家的敬重精神,受到很多校友们的敬佩!
潘老还是慈善家,团体请他出钱做公益,只要真正是为公,他一定会乐意捐献。1991年,我们的老师张国基先生98岁大寿,他和许多校友们筹集到100多万元港币,准备送给张老师作为百岁贺礼,但被一向视富贵如浮云的恩师婉言谢绝。怎么办呢?校友们都知道,张老师一生对教育情有独钟,便决定用这笔资金成立“张国基文教基金会”,全部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后来“国基实验学校”终于在张老师的家乡湖南益阳市建成,他和一些校友组团去张老师的故乡湖南益阳市,为新校舍落成剪彩,他还讲了激动人心的话,感动全场。
2008年,当李春鸣校长诞辰115周年,江苏南通侨联准备搞一个活动纪念李校长,潘老跟校友会商量决定组团参加,在南通活动期间,他很活跃,出钱出力,鼓励李校长的家乡要为李校长建一个博物馆,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潘老对教育很是关心,也写了好多关于发展华文教育的文章;此外早在苏哈托统治时期,由他牵头,集合华中校友的力量,在雅加达买下一所学校,就是现在的“华中圣光”(Cahaya Sakti)学校,这所学校至今有50多年的历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办到高中,为印尼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这当中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潘老做了许多公益事业,但他很低调,不愿抛头露面,默默地工作。他对朋友很热情,经常邀约好朋友一起吃饭聊天,我便是他的常客,我们经常讨论时事,研究一些国内外的世界大事,他的分析能力很强,大家都对他尊敬三分。
很多人怕他,因为他很严肃,经常会骂人,特别是做错事的人,总要挨骂;但他心地善良,刀子嘴,豆腐心,事情过了也就风平浪静。他很爱他的家庭,老伴去世多年,还经常提起她,把爱妻的遗像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他把爱妻的情感转移到儿孙身上,他有三胞胎的外孙,天天和他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真为他享受晚年感到高兴。他新盖了一间豪华的大房子,入住还不到一年,他还没有享受到就走了,多么遗憾啊!
潘老的好人好事说不完,对他的离去我们心里非常难过;我们常常怀念他。我们将永远牢记他忠言逆耳的教导,学习他热心公益,真正的融入主流社会,与兄弟族群称兄道弟,为印尼的建设事业和印中友好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精神。
潘仲元先生与我们永别12年头了,我们永远失去了一位好兄长和挚友,华社失去了一位英才。我们永远怀念他。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学习他热爱印尼祖国、热爱母校、热爱中华文化教育的精神,步着他的后尘前进!
沈伟真 2022年6月30日 追思于雅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