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老先生冲上来就说:“平原乔生,有女黑丑:壑一鼻,跛一足。年二十五六,无问名者”。
文言文真的太有魅力,像唱歌,又像说书,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俗话说,一白遮三丑。女孩子又黑又丑,又踏鼻梁,又瘸腿……
每次读到这里,妙馨我就下意识摸摸鼻子甩甩腿,感觉老先生几百年前蘸着浓墨一气呵成写就的乔女就是现代妙馨。此处有十万个笑声。
话说乔家这个女孩子,长成这样,二十五六岁了也没有媒人上门提亲。后来一个姓穆的男人,非常穷,死了老婆,想续弦又没钱,就把乔女娶了,生个儿子,没多久,穆男死了。
本来就穷,丈夫死了,生活无以为继,乔女领着儿子回娘家想讨口吃的,结果不仅没讨到,反而被亲妈一顿羞辱责骂。
乔女有志气,发誓再不回娘家,孤儿寡母以纺织为生。
这时,有个姓孟的男子死了老婆,留下刚满周岁的儿子没人照料,急着想续弦。
孟家很有钱,媒人络绎不绝。孟男谁都看不上,某次偶尔看到乔女,非常中意,叫人暗地里把心意转达给乔女。乔女说,我嫁给官人就有温饱,哪里会不愿意?可是我一无所有,唯一可以自信的就是德行。可是我现在也不是黄花闺女,已嫁过人,我能给您什么呢?您能图到我什么呢?
孟男出重金请媒人到乔女母亲那里提亲,乔母一口答应。
乔女不同意。
乔母一再催逼,乔女还是不答应。见大女儿不答应,乔母想把小女儿嫁给孟男。孟男不要,非乔女不娶。
不久,孟男也生病去世。亲戚邻居见孟家中无人,纷纷明抢暗夺孟家财产,眼看整个家就要败掉。
乔女得知消息,悲痛欲绝,来到孟家主持家事、抚育幼子。她找到孟男生前好友林男,请他尽友人情义,写状子出面状告那些抢夺孟家财产的人。林男不敢面对恶势力,迟迟没有行动。乔女亲自出面到衙门告状,有理有据,不畏官,不畏言,终于保住孟家财产。
财产保住后,乔女倾心抚养孟的儿子乌头,孟家财产她一分不拿,只给乌头取用,自己还靠纺织为生。
她送乌头读书,叫自己儿子去放牛。人家问她为什么不让自己儿子也读书?她说以纺织为生的母亲供养不起儿子识字。人家说孟家不是留下很多钱吗?她说那是孟家的钱,只有乌头可以用。
她对乌头要求严格。在她的严格要求和有方教导下,乌头小小年纪就考取功名。乔女又按士大夫的礼节给乌头娶妻。
操办好乌头的婚礼,乔女想回自己家。乌头不肯,他早已把这个非亲非故的丑女人当作亲娘。夫妻俩执意挽留,不让乔女回家。
后来乌头帮助乔女儿子娶亲,他希望两家人和和美美一起生活。乔女不同意,执意叫儿子儿媳回自己家。乌头拗不过乔女,只好暗地里买一些良田送给乔女儿子,让他们回自己家。
乔女一直跟乌头生活在一起,临终嘱咐乌头一定将她葬回穆家。
乌头很想将乔女和父亲合葬,就给乔女儿子一笔钱,让他同意将母亲葬在孟家。乔女儿子答应了乌头,结果出殡时灵柩怎么也抬不起来,儿子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嘴里念叨说:“做儿子的怎么可以把亲娘卖给别人家呢。”
乌头赶紧把穆家陵园修建一番,按乔女临终嘱咐,将她葬到穆家。
把这故事大概描述一遍其实就可以搁笔了,因为所有感叹或者论议都无法诠释“知己有恩”这个美好的词。
士为知己者死,这话一点不夸张。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寻找那个全方位认同丑丑的我们的人,那人在灯火阑珊处,那人在蜿蜒水之湄……不管在哪里,他的名字叫知己。
知己是深深的怜惜与懂得、稀有难逢的肝胆相托。彼此照亮,互相成全,红尘不寂寞,尘世不荒凉。知己是一种恩情,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是男子的,但其实女子更有韧性更有力量。女人的水性杨花,大多源于没能跟知己碰上。就像男人的花心负心实质是缺爱缺真。
乔女言行值得颂扬,但她命运实不堪内什么。内什么就是内什么,语言无法表达。
女子要好运,要有福。把握住分寸,能赖的时候不妨赖一赖,能横的时候也可以蛮不讲理横一横,只要对方接得住,就不要苦兮兮的搞得一点都不好玩。
噫!知己有恩,恩在红尘冷暖间。
壬寅五月二十七日 写于华鑫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