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霓主席寄送来一本《荷韵清风》,犹如荷花诗韵优雅的风茂,轻轻飘送在赤道炎热的星空上,送来的是一股文坛新秀的勃发风韵,注入了文坛清新荷韵的亮丽,让我这进入耄耋之年的老朽,为之会心一笑,欣喜地看到了文坛的新希望,把我们一向来认为印华文坛“青黄不接”、“后续无人”的顾虑,一扫而空。
因为从《荷韵清风》写作者身上,他们焕发出来不懈努力的学习精神,以及清韵朴素的写作风格,有望青出于蓝。另外,疫情期间各地接连创办的副刊与期刊,如《硕河桥》、《覆舟山》、《火种》、《东区文苑》、《文友庭院》、《文艺火炬》等等,涌现了许许多多年轻写作者,文友文集更是一本紧接一本脱颖出版,呈现了印华文坛的生命力。文友们的创作激情不因疫情肆虐而消失,反而涌现了众多的文坛新脸孔,人才辈出,终于让我们警觉,所谓“青黄不接”、“后续无人”的顾虑,难免过于悲观。
《荷韵清风》是“首都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写作印尼班学员的作文集,是由袁霓、陈美致、王燕精心主编,“首都师大”任课教师李卫英、李红、刘士红老师的精心教学指导下,由老中青学员组成的作品集。有学而不倦、80岁高龄的在职教师,也有二十左右、充满阳光的年轻人。他们都怀着一股学好华文华语,不让华文在印尼断层的崇高志向,潜心学习,学而知不足,并都学有所成,书写的作品清新可喜,很有发展潜力。虽然难免良莠不齐,质量尚待提高,但深信假以时日,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定能如棉兰90后、准红学家李伟琪博士一样,在文坛里崭露头角,成就一番写作伟业,成为印华文坛代代有人的后续俊彦人才。我们满怀信心,乐见新秀辈出,再接再励!
诚如李卫英老师在序言里指出:“书写文章的根本是为了拓展人的精神,是要为灵魂寻找一个美好的方向。所以,以真诚为原点,不断努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你学会诚挚地投入大千世界的怀抱,世界必将回馈你更灵动的文字。”
李卫英老师用中国著名作家巴金一句闪亮的话激励大家:“我写作不是我的才华,而是我的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是的,一个负责任的写作者,一定要有家国情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深入社会,感悟社会,书写社会心声,而不是无病呻吟,尽在个人情感上发牢骚,怨天尤人,徒然倍增伤感,对人对己皆无益。
细细品味《荷韵清风》这本文集,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韵荷花,营造出造型清丽,很有吸引力。翻开书本,篇篇文稿图文并茂,张张照片靓丽可爱,资深作者叶丽珍、陈美致、林来荣、洪念娟,苏淑英、叶冬珍、苏歌等人,老将带新秀,很有感染力。《荷韵清风》,是诸多文集所少见,颇有新鲜观感,正是女将主编独具匠心的力作,难能可贵,很有收藏价值。
庆喜终于手头上拥有了《荷韵清风》,犹如迎春到。中国伟人诗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借用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句名词作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