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日,民俗是闹元宵,放鞭炮舞龙舞狮,满街挂着五彩灯笼。在中国,晚上大人小孩提着灯笼逛街,看月亮。在中国,元宵节的饮食习俗,是吃汤圆,与冬至相似。我们这里,虽然有Lontong Cap Go Meh,但它是日常美食,不当作特殊的节日食品。那么,这盘Lontong,又何必附加Cap Go Meh 的名称呢?也许,这种菜本来是节日食品,后来就不算了。
Lontong Cap Go Meh 是地道的印尼菜,不是中餐。在中国,根本没有 Lontong。当然不可能过元宵吃Lontong Cap Go Meh。
可以肯定,Lontong Cap Go Meh 是百年前华人娘惹的原创手艺。可是,究竟是哪一年哪一月、在我国什么地方、开始制作传播的?偏偏找不到这些史料。印尼华人南来几百年了,在这里落地生根,现在统计,人口为两千三百万,与台湾人口相差不多。很可惜,竟找不到即使最草率的历史记载,实在令人难过!
华人美食在印尼,可谓有一定的地位。在各大小城镇,卖食物的小贩,不论摆摊的,或穿街走巷的,数量最多就是卖肉圆的小贩,其次是卖云吞面和卖鸡面的。这些源自中餐烹饪的菜肴,已深入民间日常生活,其销量和普遍性,甚至于勝过本土的名食如梭多,Nasi Pecel 和 Gado Gado 等。
饮食文化,应该也算软实力。日本人精明,卖简单的面食,便命名Ramen,坚持日语读音的名称,这样的宣传方式,简捷到位。多年前笔者在超市看过香港厨师宣传拉面,现身表演手工制作,挥舞双臂,反复起落拉压几公斤面糊,多么费劲,吃力不讨好。不如几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所作的示范,卖肉圆,闽南语就叫Bakwan,Bakso。卖肉包,就叫Bakpao。卖油条,就叫炸糕Cakue。面线叫Miesua。米粉叫Bihun。每一种都完整保留家乡话的名称叫法,延续至今,几乎已变为十足的印尼语词汇了。这就是文化融合现象。
另外还有一种极具传奇的,是巨港小食 Empek Empek,酸辣美味,据说原先是一位华人伯伯,谋生计手制的零食物。当年这位伯伯,手提着竹篮子,双腿走路叫卖,顾客都唤“伯伯”“伯伯”。渐渐地这“伯伯”就成了小食品的名称。更重要是:这小食品“伯伯”已成为我国巨港市的标志。
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历史形象高大的华人伯伯,姓什名什?
2022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