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九•卅事件”后,印尼一夜变天年。全国侨校、华侨社团被封闭,禁止使用中文和说普通话等等。
雅加达新文中小幼学学校(以下简称:新文学校)被强权政府封闭后,就被军人占据了。当时全国侨校学生失学,教师失业了。
新文学校座落在热闹繁华的GajahMada街174号,郑年锦先生为董事长,刘宏莫老师(现已故)为校长,康大立老师(现已故)为教务主任。学校环境可说是闹中带静。
1966年,新文学校入驻了军人和KAMI(印尼大学生统一行动组织)、KAPPI(印尼青年学生统一行动组织)的人员,再加上还住在学校未撤离的侨校老师,当时学校情况很复杂。为了顾及老师们的安全,最后由康老师与洪玉莲老师(现已故)夫妇带领下,与其他住在学校宿舍的多位老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
为解决当时未返乡的老师住宿问题,老师们被安置到学生家里暂住,一个学生家庭住一位老师。许多学生家长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后来郑年锦先生在Kampung Jawa区买了一住房,剩下5位没返乡的老师得以挤住在那里。感恩郑年锦先生。
印尼全部侨校被政府封闭和占据后,部分学生转入印尼学校上课,有的到新州、马来西亚学习,一些就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大部分却在观望,希望排华情况不会恶化,盼侨校很快就会复课。
侨校老师失业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刻苦勤劳的民族。当时失业的老师各自找出路——从商做生意的、搞家庭小手工业的、到企业工厂里打工的、在家帮父母开店做小生意的、学习裁缝后就自己开办裁缝培训班的、拜师学中医针灸的……
为了许多失学的学生,也为了解决失业的老师们的生计问题,新文学校的许多老师都觉得政府不准“公开”办侨校,那么到学生家里开办“家教补习班”应该是不犯法的。接着许多失业的老师经过商量后,合作开办新文学校“家教补习班”的工作就这样展开了。考虑到以后侨校可能复课,或学生回祖国或到外国学习,为了以后的学习课程别掉队太远,所以家教补习班的课程设有中文课、英文课、数理化课……
话说康老师除了参与“家教补习班”的工作外,还把住家抵押到银行里换了些钱在Glodok区开起了一间电器买卖的生意。时间荏苒,生活的道路多坎坷。几年下来,康老师不但赚不了钱,还欠了一身债,直到银行下了“最后通牒”准备没收康老师的住房……
方才莺同学平时与常家教补习班老师有交往,联系密切。他是最早知道康老师的经济宭境,于是他与兄长方才鸿同学联系了林协源、黄连春、苏熙瑞等同商讨发起募捐行动。几经周折,最后捐得数百条的银款,终于赎回了康老师的住房。
有一些新文学校老师,年老多病退休在家,经济拮据,病入院时,都由学生捐款救济。这样下去,“捐款救济”的办法不是长久之计,但有什么个方法才是好的办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
1973年,康老师心脏病发作入院治疗,要用到一笔相当大的医疗费。为了长远之计,方才莺同学胸有成竹,于是他就电告学长陈宝珠同学,请求她联系好友郑年锦先生的夫人,转告计划成立“新文教师福利会”(以下简称:福利会)的想法。很快就得到郑先生夫妇的支持,郑先生马上捐款作为福利会的“头盘资金”,接着新文校友银会也捐了一笔、最后在林协源、方才鸿、黄连春、苏熙瑞等同学的努力下,“福利会”终于成立了。康老师的全部医疗费也得以全部解决。“福利会”的执事人是林协源、方才鸿、钟海康、黄连春、古慕江同学。财政监督委员是:方才莺、钟凤莲、吕沈玲三位同学。
成立“福利会”的宗旨是:1.照顾、关心年老多病经济困难的老师并在教师节、春节等节日给他(她)们送红包或送水果或登门探望他(她)们(新冠病毒疫情之前)。
新文校友会和银会自2004年成立。担任各届主席同学名如下:第一届主席:温湘权;弟二、三届主席:林协源;第四、五届黃连春;第六届至今:纪淑华。
自学校被封闭至今,许多校友事业有成;有些校友努力自学成才,成了华文教师;有的喜欢文学,写诗、写文章成了业余爱好,有的已把文集出版成书;有的成了报章编辑等等。
疫情以前校友们常探望慰问一些老师,按期集会聚餐联络感情。现仍通过校友WA和微信取得联系。
岁月无情,老师、同学先后都已步入老年期,但愿大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继续为社会、校友服务。
(张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