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接触中文。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被父亲带到了一个华文补习班,原本是出于爱好想报名学中文,但是补习班的温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之后却鼓励我当老师。随后,在几位老前辈的支持下,我高中毕业就到了补习班代课。
十多年前,印尼华文教育刚刚从三十多年的封闭中复苏,老一辈的教师又执起教鞭,拿起课本,走上三尺讲台,可是华文教师青黄不接的窘境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年轻老师要面对的除了自身教学水平的问题,还要承受外界的不信任,毕竟相隔了两代人,凭什么相信一个年轻人能担此重任?这也就有了我在课室里面教,家长在教室外面讥讽的情况,有时候就连学生都不配合,说错话,写错字,一次次从错误中积累经验。在补习班代课的这一段日子,我逐渐意识到其实“会中文”和“会教中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这段时间里,无助和迷茫的情绪,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还萌生了放弃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些许唏嘘。
因为决定了要当一名称职的华文教师,我争取机会在2008年前往中国江门参加了一年的幼师培训。回来后,从2009年至2014年,我开始在正规学校教课,在此期间也参加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函授班,继续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数年光景过去了,在这段日子里,种种机缘使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前辈老师,他们都年逾花甲或古稀,凭借着对华文教育的执着和热心在奋斗着。他们的处事经验、人生观、价值观都深深影响了我。其中有松柏港的温文贵老师、温燕杰先生、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陈慧珍老师、陈得时先生、薛惠芳老师、游惜贞老师、山口洋的黄锦陵老师、百富院的黄俊金老师等等。试问他们哪一位不是应该安享晚年的人?在这些前辈之外,还有一位是最特别的,那便是家父。支持我走上华文教育之路的人是他、教会我为人处世的是他、在我犯错时一次次把我骂醒的人也是他、在面对舆论时支持着我的人还是他。我不愿称他们是伯乐,因为我不觉得自己是千里马,可他们无疑是我人生中的贵人。
2014年1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开办自己的补习班。一间租来的平房,三间教室,简陋的设备,置办好这些之后我就开始招生了。父亲为补习班取名“时代”,无背景、无资助、无生源,我们这所“三无”的补习班要面对的是生存问题,仅靠一腔热血和情怀无法解决问题。补习班要想长远发展下去,需要认真对待,首先就是教学质量要得到民众的认可。
补习班开办初期,我们就以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教学标准。我们自2015年开始,已经组织学生参加了几次汉语水平考试,而且获得了4级和5级的良好成绩。事实证明,这个教学思路是对的,在随后的日子里,前来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是以青少年为主。补习班现在有不少高中生,他们都是抱着学会中文日后找一个好工作的心态来学习,与那些家长做主催他们来学习的小学生不同,中学生这种“自主”“自愿”的心态才是学好中文的关键,当然面对前来报名的小学生我们也从不拒绝。
如今补习班已经进入第8个年头了。我清楚记得第一学期开办时招了71名学生,转到第二学期却剩下60名学生。随后的日子里,补习班有起有落,直到2019年已经有一百二十多名学生。这样的小型补习班,放在大城市根本就排不上号,更不能和大规模的华教单位相提并论,我很清楚自己的情形,但不论多小都是我们努力拼搏的结果。
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我也悟出了一些道理,补习班想要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有些补习班一个学生一个月的收费就相当于我们一学期的收费。大城市的国民学校把中文课列入必修课程,而我们这里开设中文课的学校寥寥无几。现实就摆在面前,我看过一些蒸蒸日上的补习班,也见过不少在艰难中挣扎的补习班,我们应该参考成功案例,却不能生搬硬套。依我拙见,想要坚持下去首先要在业务能力方面下功夫,其次是要自食其力,然后是组建一个精诚协作的团队。
打铁还要自身硬。华文教育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对年轻教师没有信心,随着时间推移,如今民众普遍更能够接受年轻的老师,恰恰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十余年的教学经历,我从没有停止过学习,2010年,我也特地前往广州中山大学,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我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把自己投入到教学最前线,才能保证业务能力的进步,多大名头的教师,一学期教不到几次课也不顶用。
处处留心皆学问。比如有一本很多人采用的汉语教材,其中有一篇《中国民族乐器》的课文。里面提及了古琴和高山流水的故事。不知是何缘故,课文里的人物设定将俞伯牙写成了柴夫,钟子期成了琴师。可是一直以来我学到的故事里俞伯牙是琴师,钟子期是樵夫。为了谨慎起见,我仔细查了一些资料,结果都表明书本里的内容是错误的。我并非是有意卖弄学识,只不过是借助分享这一事例来表明一个小道理,留心学习细节会有大收获。即使是课文中的一小段文字而已,一味地照本宣科,我们被教材误导,学生被我们带跑偏。富有诗书气自华,归根结底都是靠日常积累得来的学问。提高阅读量,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修养,华文教师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语言只是一个载体。交谈,写作和教学都一样,文化会让我们加分不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