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拜识彭则翔老师,仰慕她的才华而成了好友。她回国后,我们仍是万里友情一线牵。能如此者,也只有彭老师和郭平教授罢了,彼此都通过微信共诉离情。
12月2日接到彭老师的微信:
“我回到泗水了!”
彭老师真会开玩笑!
今天,接到她的短信WA:“我快到您家了!”。我满怀疑问地在庭前等待。
突然一部写着“新中三语学校”的专车停下,下车的竟然是徐建明老师和彭则翔老师夫妇!
惊喜接得故人来,欢叙之余,原来他们一应俱全地带备了做北方饺子的全套武装,包括擀面棍、生肉馅料、韮菜、高筋面粉……来做饺子的。彭老师把我们当一家人了,何幸如之 !!
欢叙之后,他俩开始“干活”了,首先由徐老师负责和面。只见他以大师级手法,只是随意地把面粉,清水,盐等倒入盘中,就揉起面来了!仿佛张大千在泼墨写意,令我这老厨子为之神往。
接着由彭老师扞面,一团揉面在她眼中几乎如庖丁解牛,瞬间搓揉成笔直的小棍了,用滚刀法飞快地切成一粒粒三角形小丁,凭视觉,每粒都是五钱重吧!
然后,双手飞快地擀成用圆规圈就似的饺子皮。由徐老师出手包饺子。好一幅凤凰于飞,琴瑟和鸣图,真是愿作鸳鸯不羡仙了!
彭老师亲自下厨煮饺子,三滚三盖中走出两大盘如小元宝似的饺子,和一盘金色明亮的生煎锅贴。
在笑声中,仿佛一家人在过年的团聚。在谈诗论文,我则顽皮地曲解成语,小丑般搏师们一笑!这时,又学会了吃饺子惯例:每人面前一小碗煮饺子的汤,说是“原汤化原食”,意思是吃饺子喝原汤容易消化!
不知不觉中已是下午了,他俩起身告别,又从一个大袋子里取出许多未见过的中国土特产。我则一时无从回礼,只得硬着头皮,把桌上的青葡萄回敬。借一句唐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我解嘲 ……
2021-12-5日于听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