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语言教学制度化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而线上语言教学常态化则意味着教学制度走向稳定。不管哪个年龄段的教师,都必须学会掌握线上教学操作技能,至少熟悉基本信息科技的操作。线上教学即为常态亦即生活化,则更不能忽视人文礼仪。毋庸置疑,线上教学带来方便,省时省力之外,教学步伐亦有迹可循,并随着信息科技的长处扩大了人际交往网络。例如“千岛之国”小岛上的学生,因线上教学而有机会上大都市名校中文系本科、上名师课堂学习语言技能知识等。无需负担线下教学昂贵的往返机票、住宿餐费这些经费。然而也不能因此否认线上教学所导致的牢笼化生活,毕竟遏制疫情蔓延最有效之法是限制人际交往。由此线上语言教学过程中强化互动环节之余,亦不可忽视人文礼仪,必须发扬线上人文氛围。让浓浓的优良文化氛围,熏陶着出席线上语言课堂的师生。
随着线上教学常态化,科技操作技能成为首要的专业要求,跟不上时代则有淘汰之嫌。印尼高校进入全面在线教学初期,首先是WhatsApp发挥极大作用成为教学媒体,传送文字、留言、音频、视频进行教学。WhatsApp的局限则在于倾向于单向,必须运用双向沟通线上会议室补拙。然而进入会议室课堂之后,学生往往因各种原因仅传音而不露脸,掉线情况则不在话下。老师很多时候都对着一个个黑色框框、小狗、小猫、歪着头咧嘴笑,还有一座座青山、一朵朵白云等进行“自我陶醉式”的分享屏幕,自说自话地进行授课。目前许多高校都定下上课露脸的硬性规定,严格要求师生必须露脸互动。这对中小学而言是有助于课堂管理,对高校生而言是有利于师生互相了解认识,而对实习生老师而言,则必须在线上表现人文友善与人文礼仪,包括衣着、发型、背景等形象,都是线上课堂的基本要求。
人际间的交往是双向的,对于线上实习的中国教师而言,教师心中有学生的名字,教师的名字也会留在学生心中。诸如“同学,请你读。”,这种的叫法对人际关系没有多大正面的意义。虽然对于中国教师而言记住印尼学生的名字是有难度的,也必须下定决心学好印尼学生名字的发音,以备上课时点名操练之用。四个学期以来汉涵学府带了百多名实习生准老师,一开镜头能打招呼者均在30%之下。也许礼仪之薄不仅在于线上,而在于现代人之“相忘于江湖”。一言以蔽之,在人际交往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在小小不到一方尺的电脑屏幕上,线下上课礼节必须搬进线上课堂。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的沟通工具,又是思维工具,语言的社会功能是联系其使用者的思维与情感等等,许许多多的社会活动通过语言得以完成。汉语走出国外扮演着人文使节的角色,传播汉语的国际汉语教师是“礼仪之邦”的代表,而本地中文教师,不管身份背景是什么,则是凝聚族群间的人文媒介之一,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东方人文礼仪,通过汉语教学,搭建情感桥梁,让汉语更有效地发挥着其社会功能。 孙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