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奥运,看得各国观众如痴如醉;闭幕后,如同参与了演戏,太投入,以致无法抽离,感到一阵阵失落感;每一次奥运,得到不少的人生启发,或许大半生都受用无穷。而奥运期间,从微信里转来的大小消息,是那样铺天盖地,读来五味杂陈。像十米跳水夺金的全红婵,就被消费了好一阵子。她的老家来了许多人,连母亲都感叹地说,从不知道他们有那么多的亲戚!更读到一篇模仿《史记》作者司马迁文笔写的大捧「天才少女」全红婵的小传,简直成了把她当神的典型文字。走到极端的另一面的是德国奥运主席的置疑,认为全红婵是儿童运动员,不宜参赛。
我们不禁想一下,假如全红婵跳水落败,又将如何?落败,也许不会像一些著名运动员如李宁、刘翔最后一次被网暴开十足火力咒骂,毕竟红婵只是第一次参加奥运,寂寂无名;至多就是没人再提及她,落落寡欢而已。但估计下来几届,年仅十四岁的全红婵还会出战。观众累积的夺金期待一旦成了习惯,就慢慢走进那种“只许胜、不许败”的魔圈中,让一位身体还未发育健全的女孩压力万分沉重,不胜负荷了。
优胜劣败是竞技场上的正常法则,不足为奇,但弱肉未必强食,像社会制度较为优越的国家,如在中国,历经沙场夺金无数的运动员,超龄了,不利再战,不少人再获重用为教练,栽培新的一代。
有关全红婵的造神闹剧熙熙攘攘之后,我们又读到新西兰多次夺金牌或比赛冠军的单车女选手Oliva Podmore,因为落选奥运入场劵而在家里自杀的消息。世人震惊,她不但漂亮,而且年轻,只有二十四岁。她自杀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体育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惊人的使展才会的机会。这也是一场战斗,它是如此的挣扎与快乐……”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那种已经普遍的只能成功,不允失败的价值观大大影响了她的心态,促使她走向了一条不归路,真令人嘘唏,令人心疼和惋惜不已。毕竟生命只是单程车,没有往返。竞技,比较人的生命来说,只是某个阶段的色彩而已。
生活里,学业上,很多类似这一类只能期待、接受和庆贺成功而无法接受失败的事,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不少人或多或少都受影响,功利观十足。在育儿方面,从几十年起我们就继承那种“三岁定八十”“人生赢在起跑线”的思想,儿女们从小我们就给他们太多的无形的精神压力,要他们科科成绩拿一百分;要他们人名校;要他们考试一百分,送礼物请客,鼓励多多;一旦低分或不合格,就咒骂棍棒交加。我们不少人成了可怕的、无法接受失败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短暂珍贵的童年。记得有几年我们到港九一些中学举行图书展销,除了展售自己出版社的读物外,也代卖友人出版社经销的书,有一本叫《哈佛女孩》我最为反感。女孩而哈佛,岂不是以自己为出色样板,号召和鼓吹同龄的少年男女向她看齐吗?我们的观点是,子女们,只要学业上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就是好孩子。做大人也一样,不能以能否名成利就来衡量他们的成功或价值,而应该正如梁启超说的,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否尽了本份,尽了,就是第一等人物。我喜欢这种价值观,因此一对子女的学业和成长,我们从不给压力。如今栽培六岁的孙女,也是如此,我对她说,妳用功读书就是,不一定要考一百分,能得到八九十分,已经很不错了。
因此,我们期待全红婵下一届奥运跳水再夺金,哪怕摘银那铜也好,更重要的是,也准备好接受她的失误或失败,不要再让年纪那么轻的她肩上太沉重了;只要人心改了,有了平常心,变得温柔敦厚,慢慢的,像新西兰Oliva Podmore的自杀事件就会成为绝响,这样不是挺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