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望加丽小岛,看惯了海潮,听惯了潮声。更喜在涨潮时,与同伴一起,泅泳在岸边潮汛中。那海水,那潮响,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总是那么温暖,那么动听。沐浴在大海的怀抱中,就在那无数个弄潮嬉水的岁月里,度过了我难忘的童年生活。
如今我还是住在海岛上,只不过不是儿时那遥远的故乡小岛了。现在是居住在人间天堂的神仙岛上,是一个五湖四海的游人都向往的旅游天堂峇厘岛。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吃公司,睡峇厘”,不晓得何以大人们总如此向往“睡在峇厘”、“吃在峇厘”,到底峇厘岛是个啥地方?在我内心里留下了神秘的遐想。后来在新加坡广播电台里,经常会听到潘秀琼演唱的《峇厘岛之恋》,那动听的女低音,在我小小的心灵里激起了对峇厘岛的无限向往:
“你可知道有个峇厘岛,就在印度尼西亚,那岛上风光美如画,谁都会深深爱上她……岛上女儿家,美丽大方爱歌唱……”
那特有低沉的女低音,抑抑扬扬,声调柔和,把峇厘岛的迷人风光,唱进了我的心坎里,让我从小就烙下了对峇厘岛遥远神秘的遐想……
一直到踏入中年,在一次意想不到的家变中,我破釜沉舟带领家小,迁居到久已向往的峇厘岛来。一开始,身无分文,凭着夫人夏之云一手灵巧的裁缝手艺,从接领针线家计开始,也及时得到故交莫名妙文友的提携,在其家具弹簧垫厂峇厘分部里任职,后提升为总经理,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年老退休。
夫人的灵巧手艺也赢得众多客户青睐,后来也扩展成为成衣出口商,裁制的峇厘特色童装,色彩别致鲜艳的峇泽布,吸引了众多的客商,货品远销到澳洲、新加坡、英国等。我们的生活也渐入佳境,四个儿女大专毕业后,各自成家立业。今两老已退休在家,都有共同嗜好,舞文弄墨,甘当“笔奴”爬格子,几年来,也浪得虚名,涂涂写写,主编出版了几本文集:《千岛风雨情》、“夜来风雨声》、《千岛诗集》、《缝隙》、《迈向文化交融的和谐社会》,与夏之云合著《亮丽的星空》等。写作成了我们夫妇生命中永不舍弃的偏爱,不弃不离了。
峇厘岛是个好地方,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传统,集中华、印度、峇厘文化于一炉,是印度尼西亚独特的民族文化瑰宝。好山好水好风光,天空一片蔚蓝,环岛海滨一望无极,更有和睦祥和的人际关系。住在这里,无须担心种族歧视问题,华人与原住民和睦共处,人际关系祥和,交往和谐。
峇厘岛更是印度尼西亚的旅游重点景区,发展旅游业是当局侧重的民生大计,为五湖四海的游人广开方便之门,旅游业是峇厘省的生命之源,当局“零容忍”排外的过激行为,都会予以严厉制裁。华族与峇厘族群历史上交往密切,十二世纪出土的文物,举凡歌舞、绘画、雕塑、四合院房屋等,都深具中华文化特色,以及“江金微公主下嫁峇厘土王”的史实传奇,家喻户晓,源远流长,因为印度教与佛教渊源颇深,许多峇厘人与华人都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样举香膜拜吃猪肉,因此华印两族兄弟般的族群和睦,亲密无间,堪称是印度尼西亚群岛族群间和睦相处的楷模。
我喜欢峇厘岛的海滨,总爱荡漾在沙沙潮响的沙滩上,或是迈步,或是躺卧在椰树底下凉椅上,凉风习习,扑脸吹拂,品尝沙滩上峇厘妇女兜售的清凉椰汁,心情格外舒爽写意。海水的咸味惺人欲睡,闭目养神间,让想像飘飞,灵感即在脑海里涌动,观赏那婀娜多姿体态灵巧的峇厘妇女,民族服装鲜艳夺目,头顶着高高的鲜果花环,默默地走向海边神坛祭神,恍如蓬莱仙乡美景现眼前……急急捕捉那一闪即逝的灵动,提笔疾书,写下了灵感游动的初稿,带回家去,在电脑操作下修改成章。
海风吹、海浪打、人际交流欢;看书报、赏音乐、听广播、看网络。成了生命里追求永恒的写作源泉……
看那国际风云变,静观仕途险;虚心容褒贬,笑看人生起落。聆听海潮洒洒响,潮起潮落间,遥望东方红日高照,夕阳日落海角下,晚霞彩虹映照半边天,弄潮儿踏浪欢,笑语朗朗,尖叫翻浪,心潮逐浪高……
意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