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华人故事》栏目播出了首获国际金牌的归侨“剑客”陶金汉的故事,记录了这位杰出归侨的奋斗历程,观后深为感动,並甚感亲切,因为他是我锡江的“同乡”,又同是新华中的校友。
中国体育健儿在奥林匹克及其他国际赛事上取得佳绩,彻底洗去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一跃成为世人刮目相看的体育强国,令全球华人华侨扬眉吐气,并引以为荣。
8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以“共筑中国梦——华侨华人与中国体育”为题的展览在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式上,陶金汉应邀出席并致辞。此次展览分“爱国爱家,回报桑梓”、“归侨英豪,体育明星”和“亲系奥运,四海同心”三个部分。正如展览前言所述: “他们(华侨华人)为推动中华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外体育传播者,像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光辉榜样”的爱国侨领陈嘉庚,他兴教办学,其领导组织的南侨技工支援抗日就是典型的范例。2008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水立方”是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捐资建造的。2022年的冬奥会它将转身为“冰立方”,继续发挥其功能,都是 “爱国爱家,回报桑梓”的体现。
此外,第一位在世界青年运动大会上荣获金牌的游泳健将是印尼归侨吴传玉。羽毛球运动方面更为突出,侯加昌、汤仙虎、陈福寿、梁秋霞及锡江归侨陈家琰(侨光学校校长陈慕禹之女)等,总之上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羽毛球队成员及教练主要是由印尼归侨组成。还有被媒体称作“首获金牌的‘剑客’”,“ 中国第一代击剑手”,又是这方面的 “第一任国际裁判”的陶金汉等人,都是 “归侨豪杰,体育明星” 带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陶金汉1936年出生在印尼,祖籍湖北天门。父亲为了谋生,漂洋过海,辗转来到苏拉威西的一个小镇,靠勤劳俭补,打下了事业的基础,养活了一家数口。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踢足球。小镇只有四家华人,为了接受华文教育,11岁那年父亲带领全家搬到锡江,在新华中念到初中三。犹记得当年我这位学长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像一位书生,殊不知却是一位体坛健儿。观看了194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纪录片后,大显身手的运动员的英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立志要成为一位运动员为国争光。
他所就读的新华中是一所进步华校,与新中国同年诞生,创办伊始就坚定地站在五星红旗下。新华中生经受了“5.12”爱国护校斗争的考验,具有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抱有远大理想的他爱国热情更加高涨,于1953年在回国浪潮中,终于踏上了日夜向往的国土。
武汉二中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北京体育学院,从此就与击剑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是天赋,更重要的是刻苦锻炼,刚训练几个月就参加天津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击剑大赛,并赢得佩剑项目的冠军,更鼓舞他加倍努力求上进,在往后的赛事中荣获多项奖牌。1966年他代表中国参加首届在金边举办的新兴力量运动会,成为第一个在国际大赛中荣获金牌的选手。
上述成绩的取得亦经过一番曲折及艰辛的过程。当年中国击剑运动刚起步,击剑项目只选出他一人参加。面临大赛首先遇到的是互练对象的问题。幸亏找到印尼代表愿意跟他对练,总算解决了第一道难题,更大的挑战是个人在现场的表现。由于情绪波动,自乱阵脚,技术不能很好发挥,在花剑比赛决赛中,与冠军失之交臂,仅获得铜牌。他冷静下来,总结经验教训,再认真观看比赛对手在赛场的表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终于夺得佩剑的桂冠,为国家嬴得荣誉。当站在领奖台看五星红旗升起及国歌奏响之时,他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总算兑现了他立下的心愿。
他做人低调,不摆架子。他在新兴力量运动大会获得的金牌、铜牌及使用的手套,“战袍”被陈列在华侨博物馆内展出。后来成为教练培养出亚运及全运会冠军及一大批击剑人才。他儿子陶晖受其影响亦成为国家教练。他从一名“剑客”转身为教练,再从教练华丽转身为国际裁判,将毕生的智慧与精力倾注于他热衷的事业,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国运动史册。这是锡江华人的光荣,亦是华中母校的光荣。
陶金汉曾应聘为印尼国家队教练,在半年内培训出的选手,在全国运动大会上取得四枚金牌,促进了中印友好及体育的交流,并有机会重新回到他的第二故乡,还有一次回来参加侄儿的婚礼,得以和留在印尼的亲人重逢团聚。欢乐的场面都以低调进行,并不大张声势,因此锡江华人对其本人知之甚少。
现年86岁的陶金汉,老当益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退而不休,每逢星期二仍然出现在北京少年俱乐部,辅导少年击剑手,继续发挥夕阳的余晖。他是华人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要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