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小学毕业后,就到新华侨中学就读初中。华中学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印尼东部最大的学校之一,学校设备齐全,有教室、办公室、图书馆、篮球场、田径运动场、校舍、餐饮厅,还有大礼堂及宽阔的园地,有好多优秀的教员和资历高的名师,是一所具备良好环境的名校。在此摇篮里学习,身心感到开朗舒畅。高中生是上午班,初中是下午班。我喜爱体育活动,如篮球、羽球、赛跑、跳高、跳远等。每星期练习两次,早上七点到九点,我以篮球为主,有体育老师辅导。偶尔在休息的时候,见到上午班的老师们进出课堂,远远望去,常见一位比较特殊的老师,他衣着朴素,面孔严肃,步伐踏实,捧着书本,挺着胸、仰着头,一副神气,好威严,那就是我们校里的何灿濂老师。他是厦大函授毕业生,是学识深渊的汉语老师。何老师虽然没教过我,但我早已久闻其名。1966年华校遭封闭,好多高中同学都到何老师家学习汉语,我是初中生,没有机会加入,但由于喜欢学习,我就参加了校里组织的学习小组,组里有好多辅导老师,同学们也获益不浅。
光阴似箭,时间一晃而过,由于我们出自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重视,在各方领域里,我们以不懈的努力,继续弘扬传承中华文化。而何老师在华校封闭后,50年来在繁杂的社会里摸爬滚打,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难能可贵的是何老师在困难坎坷的环境中,还一直在继续搞文化活动,想来和我们的志向是一致的。后在谢振邦老师的牵线下,我和何敬奋同学有缘与何老师交往。何老师的学习精神感染了我,在他花甲之年,夕阳的余晖还是这么红火,于是我邀请了华中封校前的十二个班级同学的代表加入一起学习文化、练唱、交流人生感悟,如今组成了长青团,由何灿濂老师、侯兆炯老师、邓妙嫦老师任辅导,沈昌恩同学担任长青团主席。
何老师生于1931年,童年的生活多灾多难,苦不堪生,少年的生活清贫艰辛,苦不堪言,到了青年时期,勤俭节约,以顽强的信念和毅力步入中年,和师母缔结良缘后,俩人同舟共济,历经磨难,终于苦尽甘来,大胆创业,展翅翱翔,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有心人,如今积累了财富,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2017年在陈冬龙同学的协助下,何老师的自传《牵牛花》终于出版了,其著作的内容主要是概括了三点:
1,刻苦耐劳,勤俭持家,努力拼搏,描写了简朴的人生形象,勇敢地面对困难,坚韧不拔地追求知识,以顽强的斗志去实现人生的理想。
2,有了和谐和平的社会环境,才能过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信念的催促下,走进主流社会,尽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特长为印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付出力量。
3,尊师敬老,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助人为乐,奉献爱心,传承人类善良的道德和风范。
苦难陪伴着何老的大半生,何老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也不寻求权力地位,但他有突出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生活经验,具有正确的人生观。
如今已踏入90高龄的何老,不负使命,秉持夕阳的余晖,继续努力奋斗,他不仅为自己的事业操劳,也关怀身边穷困和患病的同学亲友,出钱出力,尊师敬贤,永不放下工作,省不了心,回馈社会。
何老师的奋斗事迹,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愿和有心学习、求进步的同学们,在何老言传身教,学无止境的激励下,仰望老师,孜孜不倦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努力充实自己,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到利于社会的文化福利工作,学习老师做人的立场,努力去承担一份益于印中文化交流的使命,实现美丽的文化境界,力求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完美,美如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锡江言西早 25-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