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印度尼西亚三一一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系列培训开幕。此次培训为期一个月,由来自印尼和西华大学的专家教师主讲,包括教学教法、印尼语、印尼文化、网络授课技巧等培训课程。
在首场培训讲座中,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潘范妮(Stephanie)、三一一大学中文系主任郭玉梅(Kristina)、孔子学院教师罗丹丹(Clarosa)和白丽霞(Patrice)作为主讲教师,向大家介绍印尼语文化知识,志愿者教师李龙钰、赵婉芸、张小珊与印尼教师们共同探讨语言教学和印尼语言文化的魅力。
罗丹丹介绍印尼语字母及语音,并通过教读不同单词区别各字母不同的发音。志愿者教师们利用国际音标了解印尼语字母与英语的区别。在谈到r的发音时,中国教师们表示很难发出这个颤音,并由此探讨“儿童学习母语的天赋”相关的话题。
罗丹丹还讲解印尼语的数字、时间和日期的表达方式,教大家学习印尼语的“星期歌”,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教师们通过印尼语和中文的对比教学,了解到中文数字和印尼语数字规律的异同,明白中文日期的表达对于印尼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白丽霞讲解印尼语语法、常用语和自我介绍。她介绍印尼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问候语以及一些在课堂中使用的课堂用语,志愿者教师们认真模仿语音语调,并记录一些看似与中文意思一致但实际不同的词汇,如:diam(安静),但更倾向于“闭嘴”的意思,所以不能对学生说。
白丽霞通过对比印尼语与中文语法,讲解主语、谓语和定语的位置以及“是”的省略。教师们还学习如何用印尼语做自我介绍,并拍摄作业视频,过程虽然“艰辛”,但切身体会到学习一门语言真的需要“下功夫”才行。
潘范妮介绍中爪哇省的华人与印尼人交往的历史、马欢《瀛涯胜览》和郑和下西洋的记录。此外,教师们还学习印尼马达兰时期的王国、宗教等历史,梭罗华人的角色与历史意义,欣赏那个时期的建筑、人偶表演、精美乐器等文化遗产。
郭玉梅介绍印尼华文教育状况。印尼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都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中文教学。其中,大学还分为大专和本科,共有23个甚至更多的学校设置中文系,成立印尼高等院校中文系协会。专业分为语言与文学、华文教育,学校也有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华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通过此次培训,志愿者教师们表示受益匪浅,学习印尼语更方便与学生们简单交流,尤其是中文零基础的学生。此外,教师们进一步了解印尼的历史文化和中文教育情况,加深对所任教国家和学校的认同感,并通过学习思考和交流,探讨语言教与学的方法和途径。
(来源: 印度尼西亚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