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0即将走完,从干旱少雨的旱季盼望着雨季的到来,原以为半年时间疫情可能结束,那时就可以回国探亲了,可没想到的是海外疫情遥遥无期,始终看不到拐点和希望。郁闷、纠结是我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不能回国,那假期如何度过呢?好在这时接到了学校通知,要求老师参加北京华文学院和印尼华文总会联合举办的“2020年海外华文教师网络教学技能研习班(印尼)”培训。年过半百的我在国内参加过各种各类的培训,心想什么培训我没见过。很多时候认为培训只不过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而已,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不情愿地参加了培训。由于是在“钉钉”上进行的网络培训,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鲜的,新技术学一点对自己还是有帮助的,最终以学习的姿态走进了培训班,从2020年12月16日开始到12月30日结束,经历了半个月时间的学习,共聆听了三十余场讲座,这时我才觉得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与以往培训不同的不仅仅是形式,更多的是内容的精彩,让我由衷地敬佩北京华文学院的老师们,他们的讲座没有专家学者们那么的高深莫测,却非常的实用、接地气,让培训老师有耳目一新之感,也让我这年过半百的“新生”对网络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半个月的培训“充电”中,我收获满满,知识的正能量荡涤了我心中由疫情带来了阴霾,从而为自己当初的想法而感到羞愧!
12月16日上午举行的简单的开班仪式,印尼华文总会会长以及北京华文学院的领导和学员代表作了简洁的发言。首先带给我们精神大餐的是张美慧老师的《中华文化体验式教学中心》简介,通过张老师的讲授以及参观“中心”,我这个正宗的中国人也觉得受益匪浅,不仅从时间上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与起源,更多地从空间上明白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接着盛继艳老师的《华文学习兴趣的激发》的讲座,使我对华文教学的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也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郭安老师的《华文课堂教学多媒体素材采集与整理》以及时仲老师的《目前常用网络技能》的讲座,让我明白了课堂教学素材该如何采集和整理,懂得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课件制作的很多细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方便之门。徐雯洁老师的《中医时令养生》,让处于疫情中的我们有了些许安慰,只要我们平时加以养身,增强自身体质,疫情的乌云终将离我们远去,我们期待着!党伟龙老师的《来华短期项目策划与管理》,便于我们在日常生活解答有些学生家长的询问;张江丽老师的《华文词汇教学》、《华文汉字教学》以及隋新老师的《华文语法教学》和于小雨老师的《华文课堂教学设计》从最基本字词教学到语法教学以及课堂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上给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汉语拼音以及汉字教学的重要,知识的传授不是单靠老师的强调,而是要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王封臣老师的《评书艺术与大语文教学融合实践》以及张述州老师的《朗诵艺术与华文教育》,让我重新认识到朗读在华文教育中的重要。对一个没去过首都北京的我来说,有幸在云端跟随老师们畅游了北京城,在云上参观紫禁城,富丽堂皇的紫禁城令我叹为观止;同时漫步南锣鼓巷,感受了千年古城的市井民俗。云端跟随老师参观了《华侨华人历史博物馆》,感受到海外华人华侨一路走来的艰辛、更被他们为祖籍国的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所折服。不出来不知道,现在的我更能体会到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的那种拳拳之心。在学习过程中也欣赏到国粹——京剧的有关知识;领略了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周士平老师的《中国文化概论》让我从古到今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三川老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力》更是让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她的讲座不仅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指导意义,也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在此再次感谢北京华文学院老师的精心准备以及精彩讲座,我将把学到的知识与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为海外华文教育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培训过程中让我深受感动的不仅仅是老师们精彩的讲座,还有众多海外华人华侨老师对汉语的热爱,班级中有好几位70多岁高龄的学员,他们是那么地谦虚好学 ,培训中及时询问老师疑难之处,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我平时见到的培训场面截然不同,也让我油然而生“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今后我在工作中将利用好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不遗余力地传授给学生,使中华文化的影响最大化,让华夏文明在印尼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泗水永春汉语中心江苏外派教师侍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