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饶的印度尼西亚,居住着上千万的华裔后代,他们热爱住在国印度尼西亚的山山水水。也心系祖籍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但苍茫大地,红尘滚滚,世间的兴衰浮沉很难预测。1965年苏哈托掌权之始,中华文化被其糟蹋得稀巴烂,导致断层了32年,这以后中国文化苟延残喘难以复苏。直到瓦希德总统执政,中国文化才像晨曦的朝阳喷薄而出。2OOO年,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先辈们开始在这荒芜的废墟中酝酿创办《千岛日报》,他们胸怀壮志,出钱出力,终于让理想如愿以偿。时至今时今日,回顾报社这二十年所走的道路,它承戴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当中历经了曲折多艰的种种困难,但报社上下的员工们都能克尽职守、团结一致,风雨同路,不离不弃,终于挨到了二十年的今天。但这不是最后一站,展望未来,前途茫茫,报社还要面对诸多接踵而来的难题。第一,经济问题:当今世界,种种情事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撑。“有钱好办事”,这已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定律。邓小平有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金钱好比一部汽车的油,汽车没有油,哪来的动力?世界许多传媒的大小机构,其兴衰浮沉与拥有的经济势力息息相关。而报刊的经济来源大半来自广告,而广告又与当地的商业兴旺及人口的多少有不可阙如的关系。
纵观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环境,印度尼西亚西部地区在经济及人文的优越性要比东部好得多,所以在泗水要办好华文报,首当其冲的大难题是经济收入不易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报刊面临要解决的问题,资金的来源肯定要放在第一位。手头有了钱,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所以报社务必要有强有力的专业人才去主动笼络广告客户,而不可安坐在温室里等待客户上门。这是生意人普遍知道的常理。
第二,是“人才荒”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老中青的衔接问题出现了青黄不接,这二十年来,很多老一辈的知识分子都相继离开人间,硕果仅存者越来越少,幸存者也多巳至耄耋之年,生也有涯之感逼人而来,对写作也变得意兴阑珊。之外,其他很多受过中文教育的年长者也一样走上老弱病亡之路,减少了不少读者。所以,报社今后要面临的问题不少,这要靠报社员工精诚团结,想方设法,集思广益,寻找出解决的方案。也要多听取社会人士的高见及建言献策,取其优而行之。“识事务者为俊杰”。有明智的思维才有完美的规划,有了完美的规划在实践中才会结成硕果累累的成果。
(香港)琅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