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日报》是全印尼华人的精神粮食,华社喉舌。20年来,报社全体同仁,团结拼搏,埋头苦干,不求谋利,只为实现传承中华文化,做好宣传华社友谊的使者,为牢不可破的中印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今新媒体崛起的时代,不断钻研改进,紧跟现代新科技电脑化的新媒体队伍大踏步前进!《千岛日报》正积极实施整体改革,紧跟时代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更受到了印尼华人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今年十月《千岛日报》迎来了20周年报庆。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千岛日报》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纸媒,革新内容和形式,成为多媒体传媒,符合现代电子报发展趋势,在印尼华人有目共睹。
20年来,《千岛日报》始终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关注民生,服务华社,正面的报道,弘扬文化,积极报道社会好人好事,宣传公益,发挥了媒体的作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已成为印尼乃至东南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千岛日报》的壮大有报社员工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广大华社贤达的鼎力支持。报社为华人社团活动大幅的报道,精彩的照片和资讯让全印尼各地的乡亲也阅读到相关活动的内容。印尼华社们的活动也仅在华人报纸上才有报道,其他的印尼文媒体基本不愿意报道华人社团的活动。
但凡有红白喜事和华社活动,华人贤达、社团都纷纷在报纸上刊登讣闻、挽告、结婚之喜、相互祝贺等的广告。广告越多自然是好事,广告越多报社的生存力也旺盛。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华人社团或个人的喜宴活动也减少了,广告收入普遍下滑,报业经营也进入困境。
目前全印尼拥有几家华文报纸,整体发展也不平稳,有些报纸在经营方面退步明显,苏北棉兰的《好报》今年五月已停办。近几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大举进军市场,手机上网趋势增长明显,数据业务量增幅惊人。手机无线上网科技取得的突破,给传播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也对传统媒体构成更大生存挑战。印尼华文传媒业竞争依然激烈,但截止去年《千岛日报》整体运作尚算稳定。
近几年来,全球报纸的销量继续下跌。早晨沿街叫卖的报童也少了,华文报纸也不例外,原本《千岛日报》的读者人数庞大,而如今由于许多老一辈的离世而减少了一大半。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印尼估计有七八百万华人中,每天阅读中文报章的人数大约不到三万人。三十多年的华文被禁锢使年轻一代的华人们已经度过了困惑期、愤怒期和抱怨期,似乎一切都已适应,认为人生本该如此,自然被同化了。此般情景导致许多老一辈的华人十分沮丧,难道中华文明在新一代的华裔变得那样脆弱,大家似乎成了另一种人,再也变不回去。华文媒体涵盖的华人家庭原本就不多了,若抛开80%不懂中文的华人家庭,华文媒体涵盖华人家庭的比例就更低了。由此可见,华文报章对印尼华裔家庭影响不大,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导致华文报纸的发行量减少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许多看得懂中文的老一辈、中文家庭补习班的一些老师们也没订华文报纸,理由是没空看报纸。然而,如果有免费报纸都抢着拿一份。在峇厘岛三间拥有中国外派老师执教的三语学校,连一份华文报也没订阅来看。校董的理由是没人看中文报。作为老师应该知道,为了让学生学好中文除了阅读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课本,也必须多看书与报纸。华文报纸可作为学习汉语的园地,老师们引导学生们把作品投到报社,刊登后必然能鼓励学生写作的兴趣。学习任何语言,只有参与写作,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千岛日报》成立了20周年相当不容易,这足以证明报社有大量的读者和支持者,才能屹立至今。但是,不是所有的华人社团与读者都支持《千岛日报》,有些华人社团仅希望报社为他们刊登活动而已。轮到有机会刊登广告时却不愿意参加。其实刊登一份广告就意味着给报社一份收入。前几年,有某几个社团在峇厘岛举办世界性的宗亲会,虽然连一份祝贺广告都没有登,但《千岛日报》还是把该活动一整版的报道。幸好这样的社团并不多,要不然《千岛日报》如何维持运转。
今年是鼠年,随着疫情在印尼各地不断肆虐,令全国不同产业遭受重创,让原本步履维艰的《千岛日报》,如今更是雪上加霜。在这艰难的时刻,《千岛日报》也面临着非常严峻与急迫的困难。幸好有许多华社团体、文友们与热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捐赠善款,帮助度过新冠肺炎疫情难关。更令人感动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以张宝锵老师、李伟辉老师、古华民老师等为首中国广州老报人,热心发动居住在中国的归侨捐款与捐赠抗病毒物资,支持《千岛日报》抵抗新冠病毒的斗争。
相信在众多的华社贤达、华人社团及广大读者的齐心协力支持下,《千岛日报》的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千岛日报》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
(峇厘)黄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