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文教育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既然优秀的中华文化有如此好处,那么海外华族的华文教育怎么才能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至学生的道德品质里呢?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学;二是行。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学什么呢?学经典,如①儒道经典:《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和《道德经》;②启蒙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等;③中华诗词:我们刚编的源自经典的《中华古诗文精选校本教材》或其他的中华经典诗词(《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④古今圣贤榜样:祖师爷孔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典范,现代的道德模范也是我们的学习的活榜样……
这些经典里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道家的“道”“无为而治”“无我利他”,等等。学经典,就是把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到手,成为我们的学养,浸润我们的心灵。
光学不做,是虚空。所以“学了之后还要“行”。“行”就是要勤实践。我们的华文学校首先要选择一本(套)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华文经典教材进行德育渗透;中文老师则是德育渗透的最佳践行者。这么一来,中文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道者,其重要性显得特别突出。所以,中文教师首先必须通透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以此来修炼自己的品性,以期成为学生的榜样;其次,以身作则,把中华文化精髓,通过教学实践,传达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逐渐养成相应的道德修为。长期坚持这样的传道工作,我们老师自己还有学生的品格和境界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就是要从“小”“细”入手,注重细节!只有“细”才能成就“大”。老子曾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还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斯也有相关的论述“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荀子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古圣先贤都特别强调“小”“细”的重要性。注重“小”“细”,你才能脚踏实地;注重“小”“细”,你才能持之以恒;注重“小”“细”,你才能赢得成功的人生。因为注重“小”“细”而成功成“家”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些例子,来进一步理解注重“小”“细”的重要性。
★ 吸管大王因“小”建造自己的商业帝国
吸管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东西,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很小,理所当然都会认为这个行业利润很低,觉得不挣钱,盘子小,生意肯定做不大。然而就是这不起眼的行业,可就有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吸管大王楼仲平,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建造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其生产的吸管也成为行业品牌的领头羊。
★大国工匠以“细”造就精彩人生
孟剑锋依照古錾子上得到的启示路径,在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錾出细致的纺织纹理,以假乱真。百万次的精雕细琢,雕刻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丝巾”。
胡双钱,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大国工匠”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注重“细”“小”、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自己的人生价值。
★广西华侨学校老师们因“细”而成就精彩培训
今年6月29日-7月6日,参与广西华侨学校的中文培训课程的印尼中文老师,谁能忘记?老师们备课非常精细,讲得也相当精彩。因为精细,所以精彩!所以我们印尼的中文老师都非常喜欢,评价很高!
★因为“细”,我们编成了《中华古诗文精选校本教材》
编书不易,不易就在,你得时刻精细!不精细你难以发现加注的拼音是不否有误;不精细,你难以发现某些词语的意思是否准确;同样,不精细你难以把最具中华特色的古诗文精选出来。因为精细,每校对一次都会发现新问题;因为精细,最终完成《中华古诗文精选校本教材》编校工作;因为精细,潘老师发现我们书的封底打错了学校的“校”字!
…………
众多事例说明,做事注重 “细”“小”,我们才能成就精彩人生。同理,我们作为老师,要想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也必须要从细节入手,从小的方面着眼。具体落实到日常的言行举止,就像《弟子规》“谨”这一节所讲的那样从细节入手,来规范人的行为: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只有这样事无巨细,才能把中华优秀文化落到实处,最终达到修身、达人的目的,我们之前的困惑也才能解除。(九,续完)
三宝垄南洋三语国民学校 何翠春 整理
注:本讲座稿资料主要来自百度百科、余秋雨教授、郭继承教授、罗大伦博士等的相关论述。在此一一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