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东区文苑季刊》第67期,让我眼前一亮,那一副亮丽的季刊版面,彩色图文并茂,小说、散文、诗歌,特写,多姿多彩。新老作者的作品,配上每期都有的一夫水编撰的新歌介绍,呈现了百花齐放,争艳夺丽的文学氛围。可以说《东区文苑季刊》与印华作协的《印华文友》期刊,是在疫情时期的印华文坛里,一东一西,仅存的两份有分量的文学刊物。从2000年至今,近20年来长期坚持屹立不衰,诚属难能可贵的文学壮举。
尤其是这第67期的《东区文苑季刊》,已经突破了过往只局限于东区文友的作品,如今开始吸纳了印尼各地文友的文章,代表的文友层面更广泛了,除了东区,还容纳了雅加达、万隆、棉兰、井里汶、廖省的文友们的作品。让人捧着季刊阅读,能够浏览到印尼各地文友作品的不同风貌,真正彰显了“印华文友一家亲“,令人倍感温馨亲切。
而更加令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老文友欣慰的是,这一期增加了“东区文友协会青少年作品“,这是一个充满创意,可喜的突破,看那一个个三语学校充满青春活力、活泼可爱的青少年学子的作者图片,以及其习作清新多样的亮丽纷呈,不禁让人读了会心一笑,真是太吸引人眼球了!
确实应该多多提拔鼓励青少年的写作热情,营造给他们发表作品更多的巩固平台。就像廖省的《硕河桥》,开辟了学生习作园地,成了印华文坛里的一朵亮丽奇葩。如今又高兴地看到《东区文苑》也不落人后,开始卓力培养年轻一辈的后起之秀,呈现的青少年习作更上一层楼了。
《硕河桥》一个月出版一期,每隔一期就有整版的学生习作。所以如果《东区文苑》能够从季刊改为月刊,一个月或两个月出版一期,就能容纳更多的印华文友,以及学生习作更多更快见报。犹记当年我们就读小学到高中时,学校里都有开辟黑板报,每当我们的作文被老师录取刊登在黑板报上,或者投寄到当时的华文报时,看到自己的作文刊登出来了,那种兴高采烈之情,真是久久不能忘怀。从此在自己的内心里,焕发起了莫名其妙对阅读课外读物的浓厚兴趣与爱好。我自己就是在老师的关爱下,经常把我的作文在课堂里当众朗读,终于激发起了我对文学的热爱与不弃不离。
培养文学爱好,就需从小学开始,从关怀学生习作,到有计划地选登学生习作,持之以恒地从事下去,日久当能见功效。因此《东区文苑》刊登东区文友协会青少年作品,是一个培养后起之秀的正确途径,真正做到点子上了。
特此热烈点赞东区文友协会青少年作品,衷心祝贺东区文协新主席叶竹与理事们,再接再厉,带领东区文友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加强与各三语学校老师们的联系,通过老师们更多收集学生们的习作,并诚心动员老师们多多投稿,让《东区文苑》越办越红火,努力办成东区文坛的亮丽品牌。
深信东区文坛必将焕发出更大的潜力,与雅加达、万隆、棉兰、井里汶、廖省区的文友们,团结一致,互相尊重关爱,努力冲破山头框框,共同为印华文学的美好明天,齐心协力,把印华文学打造成东南亚华族文学的一朵亮丽奇葩。
意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