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印尼肆虐半年时间,至今未有丝毫缓解的迹象。最近,我听很多朋友谈及自己心理感受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疫情信息搞得彻夜难眠,会战战兢兢导致食不知味,甚至有时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恐慌感。有时偶尔轻微的感冒咳嗽或嗓子发炎症状,都会情绪焦虑、疑神疑鬼,害怕自己是被病毒感染。在疫情之下,人难免会大失方寸。谁不害怕呢?我们毕竟都是普通人。当这些不安的情绪席卷而来时,我们也应该很好地去适应与调节。
我们对疫情要有正确的认识,并接受疫情不会短时间内消失的这个现实。自从疫情发生后,网络、媒体铺天盖地都是有关疫情的消息,且真假难辨,难免会让人们产生恐慌与焦虑。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新冠病毒发病率比较高,但致死率相对当年的“非典”明显低得多;感染新冠状病毒肺炎多数是轻症,大部分身体健康的病人都是可以治愈。只要做好自身的防护,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感染的风险和几率,因此不必过度的焦虑。
面对疫情,焦虑、紧张、担忧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映,但千万不要过度。因为我们的心理健康对于自身免疫力尤为重要,如果长期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你也会感觉到非常疲倦,这就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应做好防护,调整心态,不要被消极情绪所左右,减少焦虑带来的恐惧感。
我们应该放松自己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与亲戚朋友沟通、聊天,跟亲朋好友互相关怀,询问他们的情况。适度的运动,让身体和情绪有适度的宣泄,不要总是在家吃了睡、睡了吃,然后坐在窗前听着各种真伪难辨的信息。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应重视和关注疫情,但浏览各种疫情消息的时间不宜太长,特别是晚上睡觉前,尽量不要去刻意关注疫情信息,更不能听信些小道消息,弄得草木皆兵,应减少因讯息带来的心理负担。
这是一场艰难的战役,首先就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必胜的信念,相信一切才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