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我没有当过正儿八经的研究生,但在印度尼西亚我感觉自己成了正儿八经的“研究生”了,而潘老师则成了我提升自我的导师的不二人选。感谢潘文秀先生,让我补了这一课!这一课让我的人生了无遗憾!
2019-2020年度,谁也不会想到,我会踏上印尼的土地,在三宝垄市工作、生活一年,更不会想到在南洋三语国民学校支教生活是如此的充实而有意义!认识潘老师,一切就如此不同!
一切都得从2019年9月21日学校的校庆开始。初来乍到的我们没想到会遇上学校的十年校庆,更没想到是校庆报道会由中国老师来写,而且我成了第一位写报道的人。说实在,写报道对中文系毕业的我来说,应该不会是难事,但在国内除了教学生怎么写之外,自己还没正儿八经写过新闻报道发表。心里虽不免忐忑,但认真写下来还像那么回事,竟然还得到了潘老师的认可,心里自然是高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人的不断增多,我发现这里有太多的人和事感动着我,尤其是像潘老师这样耄耋之年的华人,他们对祖籍国的深情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不亚于国内的任何一个人,而且更加强烈!他们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执着和热情更是时常撞击着我的心灵,推动着我去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也许是华校领导的缘故,潘老师对中华文化思考的深入远胜于其他人,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入骨髓的热爱和深情并不止于自身,更多的是思考如何传播、传承的问题。他对三语华校发展前景的乐观,对华族年轻一代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的担忧,不觉溢于言表,并落实到行动中。他希望我给学校华文老师讲讲中华文化,讲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华族年轻一代的“三观”的作用,这体现了他对中华文化传播、传承的自觉担当。作为一个胸怀中华文化传播使命的外派教师,我除了感动,就是行动!
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我所了解的中华文化不及其沧海一粟之万分之一,如何切入才能让第五第六代的华族老师能听得懂,而且能一下子触及其精髓,确实不是简单的事!平时在国内教学也没有这么深入去思考类似的问题,现在作为一个专题来讲,真的无异研究生准备毕业论文,但使命感让我激情勃发!我大量浏览相关的网页、听余秋雨、郭继承等教授讲中国文化等相关讲座,听罗大伦博士讲《道德经》……与国内同仁、朋友讨论,关注时事和时下华文教育现状,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在新冠病毒漫延全世界的危机中,我的“毕业论文”也准备好。虽说疫情的发生是场灾难,但却让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并于6月8日作了《疫情彰显文化力 诗文隐含中华魂》的讲座,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月18日再讲《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对华族“三观”的作用》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两次讲座总算没有让潘老师失望,我的“毕业论文”算是完成了。
在准备这个高难度的“毕业论文”的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个同样是高难度的论题——编书!组织两位老师编写《中华诗文精选校本教材》。其实编教材除了缘于教学实践的感悟,更多的是由潘老师对华文教材的关切引发的。华文教材在印尼华文教育界使用相当混乱,而且不成体系,这直接导致华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混乱。潘老师对此忧心忡忡。作为一个一线教学人员,我特别能理解潘老师的心情。如果华文教材不成体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我想从编教材这个层面来作一些探索。虽然编教材对我来说有点大胆,但本意确实是出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初衷的。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教材竟也从另一个侧面解决了潘老师给的另一个命题“海外华族的华文教育怎么才能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至学员的道德品质?”的问题。因为我们编的这本校本教材里就有关乎人的道德养成、为人处世之道等内容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精选)等的解读,有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情怀和中国人的风骨的传统节日、名花名木、送别惜时的经典诗词及其注译等。如果华文教育真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问题,依个人的浅见,用好这本教材,应该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教化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修为的作用,并进而内化、提升个人境界。这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不知道听过我的讲座或看过我主编的《中华古诗文精选校本教材》的人会有什么收获,但我个人是确确实实收获不少。无论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思想的高度;也不论是个人的道德素养还是人生境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一年做潘老师的编外“研究生”,虽然有点苦,有点累,但太值得了。不说它是我三十多年教学生涯的巅峰展示,但至少是我三十多年来教学境界的一次大提升。它更让我这个即将退休的人重新定义我以后的退休生活:退而不休,继续做好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工作。感谢您,潘老师!您真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导师,一位善于点燃别人内在激情的领航人!
三宝垄南洋三语国民学校 何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