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啦索 这就是青藏高原》是廖彩珍出版的《松采集》文集里的其中一篇游记。再读这一篇游记,另有一种不同的体会。显然,《松采集》的问世,给印尼华文文学增添了不少的光彩,为印华文坛画下了重彩的墨笔!
这篇游记,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感受的思想感情,与自然人文画面融为一体的美文。篇中有“我”,情景融合,捕捉特点、寻找角度与景点穿插,勾勒风俗画面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把读者带到了景点中间,不知不觉仿佛身在游览中,让我们读后心湖荡漾,心领神会,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佳作。
这篇游记的描述,撩开几千年佛教圣地西藏的神秘面纱。看看藏族人民带着远古的呼唤,《农奴》般生活的藏民翻身做主的好日子,领略出北国风光,独树一帜的佛教文化精神的世界,为藏民高声歌唱《天路》;高歌一曲《青藏高原》:“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古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我看见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哦,呀啦索,那是青藏高原,呀啦索,那是青藏高原!”
西藏佛教圣地
随着墨笔的顺序描写,引导读者去游览西藏青藏高原真实的精神面貌,让我们看到解放后的“拉萨市经济、文化、宗教、交通、政治中心,也是中国历史文名城。市区街道路面很宽阔,车水马龙,因为起建筑物不能高过圣神的布达拉宫,所以,没有一般都市场引以为荣的摩天大楼,而让我们感到高原都市非常平和“。
“在路上看到其中几个藏民匍匐前行,藏传佛教的五体投地礼。佛教已经是藏民族生活中的永恒的主题。大昭寺的八角,非常宽敞坦荡,商店云集,货摊满了充满藏族佛教文化色彩的美不胜收的工艺品,还有藏医藏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有我们熟悉的香蕉西瓜,还有我们共同的语言,原来我们和藏民是多么地接近,是的,西藏本来就是中国的一片土地,藏民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兄弟姐妹。”从描述中,可以领会到她对祖籍国的浓厚情怀。
在寺庙听解说一部藏民的生活发展史,听到了充满传奇的美丽故事。游览了寺庙亲眼看到典雅古朴,似乎在散发出历史的沧桑,但却自强不息的用代表生命成长的红色来烘托圣神的殿堂。
他们游览了日喀则班禅;雅鲁藏布江在飞舞的飘带,蜿蜒曲折,时时会与江水同行,江水也与青草相伴。黑色的牦牛白色的羊,像黑白珍珠撕散落在辽阔的草原上。看到了神鹰在飞翔——目光捕捉到雪城风光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江面上的奇景,山高水深,憾人心魄,不能不为雪域高原的自然景观喝采!呀啦索,这就是雪域高原!这就是青藏高原!
他们来到了西藏第一圣湖--纳木错湖,是西藏最美最美的湖;我轻轻走进湖面,独舒千里目,感受沐浴在大自然母亲孕育着的生命灵光。
拉萨布达拉宫
最后一站是拉萨的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西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的中心与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是整个雪域高原的灯塔,人们虔诚拜合拢的掌永远指向她,是最雄伟的宫殿,也无限衍伸着藏文化的灿烂,布达拉宫已经选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在人们心中的布达拉宫,是一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有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藏族民族的象征。布达拉宫的美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千年的企盼
“我深信,我们国家的决策者,优秀的藏民会带着原古的呼唤,千年的企盼,配合时代巨轮发展的规律,踏上时代的列车,有智慧,有远见,相容并蓄,深思熟虑,在现代与传统中妥善取舍,吐故纳新地推涌出天人合一、价值永恒的青藏文化,映照在天地人和谐共用的现代千年历史文化古城。呀拉索!这就是青藏高原!这就是青藏高原!”。作者对藏族人民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而欢呼!
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呀啦索,这就是青藏高原》值得一读。藏民造化的神,造就了拉萨布达拉宫的奇绝风光,是世界所罕见的景点,不禁又想起,布达拉宫的高原深处还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成为佛教圣地。这篇游记必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文字和文化最大的功能就是记录和传承,更何况这篇文章记录和传承的是人类如此优秀的自然文化遗产,传承后世。
后记
再重读此文后,想起当年在《千岛日报》阅读过,心里激起很大的向往,将安排时间走访西藏的拉萨,结果就在2013年9月份,笔者和太太女儿三人去了成都九寨沟、黄龙雪山后,又去西安十三朝古都参观了西安城墙、钟楼、碑林博物馆、兵马俑、清华池、“西安事变”的旧址、大雁塔、法门寺等地。原本计划旅游景点应该是西藏拉萨,因为我们游览当年红军越过的黄龙雪山,海拔约3000米左右的高原地时,因身体不能适应引起很厉害的高原反应,导游及时安排进医院,但是我们不答应,就在半途中租车到九寨沟。所以,很遗憾,西藏拉萨之旅就此取消。的确,西藏拉萨,呀啦索,那是青藏高原,是我向往的地方!
(本报记者 温发俊 写于2020年5月25日 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