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假日,儿子邀我们去郊游远足,他说看网络知道有一条“甲龙古道”,步行难度只有二级,以四级为最难,二级应适合我们老年人走的。起点离我们家较近,很是方便,终点在荃锦公路,到达后可乘巴士到荃湾饮茶。我和老伴几乎天天都有去步行当锻炼身体的,现在有机会和儿子儿媳一起远足锻炼,兼享天伦之乐,自是欣然答应。
那天是多云阴天,凉爽,很适合郊游。老伴丶我丶儿子和儿媳四人,带备了些饼干和茶水等物,乘搭专线小巴到香港最高的大帽山西北面山脚下的雷公田村站下车,在儿子的手机导航指引下,我们沿一条乡间的小公路前进。走过一座桥,桥下溪水淙淙,四周树木花草茂盛,抬头望见远处青山连绵,大地犹似披上绿色轻纱,阵阵微风拂面,身心皆感无比舒爽。
走了不远,儿子发现路边的一处山路口,说:“是这里了!”只见路旁竖有一木板牌子写着“甲龙古道”旁边还标有2公里,一又四分之一小时。我心想,平时我走路一小时可以走四到五公里,这里写2公里,也许因为山路较难走吧?向那山路望去,是宽度有两米左右的泥土路,只是路上有许多树根纵横交错。心里想,就是了,不是平坦的行人路,所以会走得慢。于是我们便转进这“甲龙古道”去了。
踏上这泥路,老伴就对我说,看这路便联想起当年上山下乡落户当农民时的山村路。当年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代,我们被下放到闽西一处闭塞的山村里,山村不通公路,若要见到公路,须先翻山走十公里的山路。我对老伴说,当时的山村路,不像这泥路这么多树根,也没那么宽,而且中间排列着石块……
沿着这样的泥路走了不大远,就开始上坡,泥路也变了,路面缩小一些,树根几乎没有了,路中央出现排列着的石块,变成像我们当年下乡的农村中那种山村小路了,路中央的石块可以避免下雨时变泥泞路。
我们走了一会,因为上坡,都气喘嘘嘘了。大家站着休息一会,再迈步向前走,就这样走走停停,虽然辛苦,但都坚持着。感觉上也走了不少路,最后我感到喘不过气来,心跳也很快,便说先歇一歇吧。大家找合适的石块坐下,喝了些水和吃带来的香蕉和饼干,既减轻负重,又增加能量。儿媳看着多功能手表,说这里是海拔二百五十米了,刚才路口海拔是九十米。也就是说,我们上坡有近一百六十米高,等于上了四丶五十层楼了,难怪我感到很辛苦。老伴说怎么老是上坡,不到顶的?其实大家心里都盼着快些到顶,然后就可以下坡了。我想起当年闽西农村的翻山小路,似乎走到这么高之后就到顶,然后就一路下山。但这里的“顶”怎么总不出现呢?
歇了一会,感到气息恢复和顺了,便站起来,问老伴行不行,她说没问题。又望着儿子儿媳,不等我问,他们都表示没问题。儿子说他只担心我们两老,若不行,现在就可以回头下山。我说前面可能很快就见顶下山了,还是继续向前走吧。于是大家怀着见“顶”的盼望,又迈开脚步前行了。
前面的路比较难走,我发现我们在悬崖边上走,路右边是长满树木野草的深谷,听到谷底的流水声。有部分路已塌方,本来在路中间的石块,变成在崖边,我们只好在石块另一边泥地上走。我怕危险,叫儿子牵着老伴,我断后,儿媳气力充足就打前锋。为了安全,走得慢些,累了就停一停。走走停停,也走了好长一段路,前面传来儿媳的声音,说到顶了,前面是平路!我们都很高兴,我说到顶就好了,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前面的路真有些下坡,很快就看见路边竖着个牌,是警告预防山洪的牌,原来前面有小溪横过,流向右边深谷。估计是下大雨时,左边山上的水,汇集成山洪从这里冲下山谷去,但现在则只是一条小沟而已。过了沟却又开始上坡,离开悬崖转入山中,而且坡度更大了。原来刚才那一小段下坡路只是因为有这条沟而已。这样没完没了地爬坡,让我联想到当年在黄山旅游,走山路时也有如此的上坡路,当时也觉得上坡像没尽头一样,但和现在比,那黄山也算不了什么了。
走上坡路辛苦在不够气,总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不得不站着歇一歇。如今已超过一半路程,回头下去也不甘心,没别的办法,只能坚持往上走。慢步走,走一段站一会,终于走到一处比较宽敞的地方,大家找石块坐下休息,又喝点水,吃些干粮。我问儿媳海拔多少高了,她说三百七十多米。我说我原以为二级难度主要是平路,不知道竟然是不断地爬坡!儿子说我们可能走错方向!网上说的二级难度,也许是说从上往下走是二级,我们倒过来走,变成上山,看这辛苦度,恐怕也有最高难度的四级了。我说肯定是了,二级难度没理由一直都在上坡,这是在爬大帽山呀!呵呵,这可以叫作“四个胡涂蛋,懵闯甲龙古道”!儿子拿出手机上网查看,过一会说,要一直上到海拔四百九十米才完成。
这时有三个人从上面走来,我问其中一人往上是不是一直都上坡,他说是,并说不很远了,大概半小时可见公路。我想他们下坡半小时,我们上坡岂非要一小时?情况明白了,还有一段上坡路程,要不要都得坚持!于是我鼓励大家: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或许没有了到顶可以下坡的盼头,大家都下定决心走完剩馀的四分之一路程,加上坐下休息恢复了些气力,接下来虽然也是上坡路,感觉上却不像先前那么难捱了,虽然还是走走停停,似乎不太久,就看到目标荃锦公路了。
成功完成任务,确实好累,却很开心,有种成功感!没想到年过古稀的老伴和自己,都还可以爬这么高的山,四百米高,若当三米半一层楼算,相当于攀上一百多层楼了。这时我反而庆幸这次的“懵闯甲龙古道”,若不是“懵闯”,我决不敢挑战这四百米高的山路啊!儿子儿媳也很开心,儿子说对常爬山的人来说,这一点高度算不了什么,但对七十多岁的我们来说,又是第一次爬这么高,又是没精神准备下进行的,他一直担心着,已经作好随时陪我们回头往下走的准备了。没想到我们非常坚持,反而也激励他们走得更起劲!
在公路上走一小段路,就到达巴士站了,恰逢51号巴士到站,我们上车,乘车到荃湾,刚好是下午茶时间,便在茶楼里悠闲开心地坐了一个下午。
黄梅麟
附录:
东瑞评论:爬这段山路,高度的难度相当于攀爬100多层高的楼,太不容易了,也为你们夫妇身体的健康喝彩欢呼!虽然只是写了郊外的爬山远足,但写得那样细致具体,那样曲折起伏,令人读来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险丶惶惑感觉,紧张追读,欲罢不能,精彩纷呈。另外,您将古道的石头满布丶凹凸不平的情况和内心的恐惧丶盼望丶焦急丶怀疑心里交错穿插描述,大大增加了读者的求知心里,好像跟在你们后面也攀爬一样。看到你们吃香蕉饼干补充体能,犹如汽车加了油继续无畏前行一样,为你们松一口气,禁不住要赶到终点拥抱你们一样!游记写到这样有声有色的地步,还有什么类型的游记会写不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