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庚子年,新年伊始,一场始发于祖籍国湖北武汉的新冠肺炎,冲击了整个世界。从新闻媒体报道得知,全世界范围被感染确诊人数(截至5月24日)已经攀升至550多万人,死亡人数高达34万多人,虽然有230万人已经康复,但确诊人数仍不断增加、尚在接受治疗的病人人数仍然是个恐怖的数字。
与此同时,各国从上到下,无不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各行各业哀鸿遍野,业者因市场低迷没有订单、受到政府半封城的“社交隔离”与实行“大规模社会限制”措施的影响,且担心疫情感染难于复工,或原材料价格和运费等暴涨,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失业人数更加令人嘱目惊心,社会治安情况更趋恶化;半封城状态,长时间在家里呆着,压抑情绪不断攀升,疫情到底还要延续多久?这恐怕是有史以来,对人类打击最严重的疫情之一;其影响范围之广、受灾及死亡人数之多,不亚于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惨况!
与此同时,在印尼的华文媒体,也传来不好的消息。棉兰有12年报龄的《好报》,因为种种的原因而停刊了。从报道中,也得悉泗水《千岛日报》同样陷入困境。但可喜的是,来自华社团体与热心人士踊跃捐赠善款,甚至寄来口罩、中药等,以及读者们来文鼓励加油打气,其中有一位据悉是年逾九十、已定居印尼的华侨妇女所写,实在令人感动!
几天来,我个人在居家办公,忙于公事之余,每每想到,因为个人能力有限无法替《千岛日报》分忧,感到十分惭愧。
俗话说,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乘着假期之便,整理出几个小小的建议,希望能给《千岛日报》一点点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吧。
首先,第一点就是资金的问题。谈起钱,虽然很俗气,可是大家都知道,不管做什么事,都是“钱”在作怪。“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犹如啄木鸟先生所发表的《支持《千岛日报》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一文所提到的,“20年来,《千岛日报》经历了缺资本、缺编辑、缺读者的“三缺”艰辛岁月,好几位报社精干的骨干,为了上述崇高的目的,先后奉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记得当天读到这一段话时,心里满是酸楚和沉重。
目前,虽然报社从善心人士获得了一些资助,可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但如何克服这最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呢?有个斗胆的建议,报社财务部门可以先根据报社目前的经营情况(收入及成本),以及未来三年展望,进行内部测算,以三年为期,测算出收支是否平衡?所需注入的资金金额是多少,并拟定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书,然后由社长等发出倡议书,邀约有心有钱的华企老板和社团领袖投注一笔资金,作为报社的“经营资本金”。这样,报社可以放手一搏,全心全意办报,不必因“无米之炊”而每天烦恼。
当然,这些慈悲善心大德的华企老板和社团领袖可以担任报社的股东或董监事。细节方面,双方可以制定书面协议,如报社可以维持“独立自主”的新闻报道原则,可是经营成果必须定期向股东汇报。
考虑报社人员有限,特定专业人才方面可能有所欠缺,而一些华企特别是大财团的人才比较充裕,如果能获得相关华企老板的同意,选派一些专业的行销、财务、版面(含网页)设计等人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在经营管理理念、特定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援和辅导,或由报社委派相关人员到华企免费参加培训等,这样可以强化和提高报社的内部管理、规划和技术能力,特别是有助于弥补和改善行销等较为薄弱方面的不足。
这样安排,既有利于让报社的经营管理和版面设计等能够逐步改善和优化,也更有利于报社的长远发展。
第二点、就是定位的问题。
非常对不起,我不太认同《千岛日报》定位为印尼东区华文报的概念,因为这样的定位,很有可能会局限了《千岛日报》的发展。据我所知,印尼西部的华人,特别是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等地,懂得华语的华人人数,应该是比东区还要多的。当然,西区因为地域因素,几乎被一些大财团所经营的大报社所“垄断”,可是,毕竟每家报社有其特色,《千岛日报》必须将自己的特色优点凸显和发挥出来,才能拓宽市场,增加收入来源。
可以这样想象,如果《千岛日报》只报道东区的信息,只刊登适合东区读者的广告或文章内容,那么,西区的读者怎么会选择订阅《千岛日报》呢?
记得阿里巴巴有句名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梦想,没有大胆的尝试,怎么可能成功呢?至少,将“定位”(positioning)明确了,市场也可能会更加宽广。
什么是“定位”呢?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所合著的《定位》这本书里头,是这样描述的:所谓定位,在对本产品和竞争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确定产品与众不同的优势及与此相联系的在消费者心中的独特地位,并将它们传达给目标消费者的动态过程。
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如大家最熟悉的手机品牌,有苹果的,有三星的,也有目前在印尼国内最畅销的,中低端的华为、Oppo、Vivo、小米等,其实这些品牌都有它们的“定位”设计;有的是定位在名贵高端,有的是便宜通用,而就是根据精准的“定位”设计和促销手段,占有了它们各自的市场。
个人有个小小的建议,《千岛日报》能否在定位方面,来个“立足泗水、胸怀全国、放眼世界”呢?
要大展宏图,必须要具备“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印尼特色、《千岛日报》特点和元素。”《千岛日报》可以思考一下,有什么特色和元素,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群、订阅户呢?
向西拓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实,除了华人人数,华企当然也是西区比较多才对!
第三点,就是创新了。唯有不断地创新,才会有出路!
除了“定位”,还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那就是“差异化”,这就需要报社同仁发挥创意,不断创新,跳出固有思维的窠臼和框框。
记得我在《千岛日报》创刊十九周年时,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迎难而上,奋勇前行!》为题,提出过一些建议,以下摘录几段,供大家参考:
“而如何改善“有没有人阅读”呢? 这一点应该是编辑部要去动脑筋的。不妨参考营销理论,探讨一下。例如,报刊的版面是否可以改成比较容易携带和阅读的,如4开的报纸版面改为8开的bulletin版面?内容是否有内涵、有参考价值(value),有吸引力,能引起共鸣吗(vibration)?是否太传统了,与其他竞争对手太相似了,基本上没什么差别或看不出差异(differentiation/variation)?版面设计是否阅读起来方便舒适?
要有“差异化”,有“价值”,就必须“与众不同” ,甚至“出类拔萃”,让客户读者们不选别家,只选《千岛日报》!
一般来说,新闻内容,不论是国际、区域、国内或地方性的,由于电视、互联网和手机上都可以观看和阅读到,甚至传递速度更快,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基本上只是象征性的占占版面,没多大吸引人了。是否能加点内容,如人物介绍、名词解说、发生地点或背景说明等?
其他如工商、财经新闻,体育、健康、医药、旅游、科技、时尚、娱乐等等,是否也能加点“调味料”,达到“色香味俱全”呢?
透过持续不断改善,发挥创意来达到创新目的,让《千岛日报》不单只是一份报纸,而是能让读者们“报”不释手,认可为内容丰富、形式独特、价值极高的“参考书”、“收藏品”!“
以上摘录,但愿能给报社同仁一点点启示的作用。
上述三点,算是我个人坐井观天、斗胆直言、抛砖引玉,希望对报社有所助益;没有实地调查,看法可能偏向主观,内容如果有欠妥之处,希望能够体谅。我个人虽然在资金方面无法资助报社,但如果我所提的点子还算有其参考价值,如果报社确实需要,可以直接与我联系,我会义不容辞的参与到报社的改善活动当中。
认真的说,我还有其他一些想法,有的不太方便公开阐述,只好暂时保留。
5月11日,在李伟辉先生所写的《群策群力,支持《千岛日报》》的文章当中,有提到《千岛日报》电子版月点击量已近300万次。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可观、鼓舞人心的现象和动力。我个人深信,《千岛日报》应该还是有长远发展的前景的!
再次向《千岛日报》领导及全体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再次衷心恭贺《千岛日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迎难而上,奋勇前行!
再次祝愿《千岛日报》报社领导及全体同仁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千岛日报》,加油!加油!加油!
印尼·峇眼亚比旅椰·蔡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