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出生于福建漳州市龙溪县,孩提时随养母到印尼泗水养父家,14岁回国求学,先后在厦门读初中、上海读高中、北平(京)上大学,后奔赴塞北高原投身抗日,任八路军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委员兼120师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征战数年,屡建奇功。1940年4月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反“扫荡”中,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率骑兵连奋勇冲杀,将日伪军引开,打至身边战友全部阵亡,她本人负伤被困,仍使双枪连毙6敌,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而牺牲。
李林壮烈牺牲,贺龙称她是“我们的女英雄”。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到大同参观时,称李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女英雄”,指示要多宣转李林的事迹。2009年,李林被选为100位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李林长眠九泉,当地平鲁官民百姓一直感念这位南国归侨女烈士的壮烈事迹,先后为其修建了陵园,竖起了铜像,命名了“李林路”、“李林中学”。
在中国,李林已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但在印尼华社却鲜为人知。
一位河北作家王国宝深为这位归侨女英雄的事迹所感动,经过八年搜集资料和考证,写下洋洋数十万字的《华侨抗日女英雄 李林传》。记下这个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流传于世。此书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中国作家》“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
李林的一生
漂洋过海 旅居泗滨
1915年冬,福建漳州龙溪(今龙海市)石马镇一位名叫陈茶的妇女,在龙溪县城(今漳州市芗城区)塔口庵前,捡到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女婴。女婴被装在竹篮里,身上有一张字条,上写:“乙卯年十月初九日生,望好心人收”。乙卯年十月初九,乃公元1915年11月15日。这个被遗弃的女婴,就是后来的民族英雄李林。在她长大后自行改名叫李林之前,还曾有过两个名字:一个是养母为她取的,叫李翠英;另一个是养父为她取的,叫李秀若,在回国读书期间用李秀若这个名字。
陈茶结婚数年,未曾生育,她丈夫李瑞奇已去南洋印尼经商,久无音信。陈茶便收养了这个弃婴,精心抚育。李林三岁时,不幸染上天花,经过救治,命保住了,但脸上却留下几颗浅浅的麻点。
1919年,四岁的李林随养母登上洋轮到印尼东爪哇首府泗水,在丈夫李瑞奇家住下。李瑞奇此时已经事业有成,开设瑞林、瑞南两家公司,还是当地有名的侨领。1924年初,李林9岁时,入读养父李瑞奇创办的泗水中华学校,1929年春在该校小学毕业。
李林在印尼泗水生活了整整十年。对这一段经历,她后来写道:
“我是福建人,因为父亲在荷属的爪哇经商,所以我便是该地长大的。我能说那边的马来话,那里的文字我也略为知道一些,但现在大多忘了,因为我十四岁的时候,便已经回到了祖国。在那时候,我只带回来了一个深刻永不会磨灭的印象,那就是:荷兰人对于爪哇人专制的统治与残酷的压迫和中国人在那里的不自由。在一个小小的心灵里,老是绕着中国人为什么不会团结?爪哇人为什么不会团结?为什么情愿受人家的压迫?为什么受人家的统治不会反抗?”
1929年冬,14岁的李林和年幼的弟弟李永成随养母陈茶回国,定居石码。先是与她的堂兄李太乙、堂嫂吴燕生活在一起,住石码龙门街,一年后,陈茶用从南洋带回的钱在石码“甘棠街”购买一座楼房。因此,李秀若的籍贯是龙溪石码,这是确定无疑的。
回国求学 志在报国
1931年,李秀若考进了陈嘉庚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校就读初中。也是她回国后第一个正式接受教育的地方。李林勤奋好学,以优越成绩完成初中学业。李林当年在集美学校的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学生李秀若系福建省龙溪县人,现年18岁,在本校初级中学修业期满,考核成绩及格准予毕业。”
李林在集美学校的三年间相继发生了“九•一八”“一•二八”日寇侵华事件,李林无限愤慨。李林随之加入了集美学校抗日救国会和抗日义勇队。
为纪念李林这位巾帼英雄,集美学校于1990年建立了李林园,李林园的标志便是李林骑在奔驰的骏马上,持枪返身向后击敌的这座雕像。
从1934年春至1936年12月,李林先后入读浙江省杭州女子高级中学、上海爱国女中高中部、北平私立民国学院政治系。她在上海爱国女中《读<木兰辞>有感》的作文中,曾写过这样的诗句:“甘愿征战血染衣,不杀倭寇誓不休”的誓言,国文老师对此篇作文破例给予105分。
1936年1月,她接到“母病危速回”的加急电报,迅速赶回石码奔丧。
养母临终前,交给她一千块大洋和不少金银首饰,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她回到上海,就用这笔钱和同学们创办了一所补习性质的“平民夜校”,招收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前来学习文化。她们办的夜校有30多名学生,多是生活贫困的底层工人子女。
当年上海爱国女中的一位缅甸归侨同学王梅丽,写过一篇《忆李林》:“初次看到秀若(李林),她的外表并非俊秀的姑娘,身材不高,但很结实,黑黑的脸庞里,隐约有些小麻点。这是小时候秀若染上天花留下的痕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秀若却不为此伤感,平日没看过她化妆。”在上海女中,她身穿一件直筒长袍,脚蹬一双男式方头皮鞋,用口琴吹着《大路歌》,每天在“洋气”的上海小姐中昂首阔步地走来走去……(参见王宝国的《李林传》)据王梅丽回忆,在女侨生中,秀若的经济条件算得上较富裕的,她生长在华侨富商的家里,但从不炫耀自己,读书十分用功。
1936年,因向往“五•四”和“一二•九”运动的发祥地北平,李林决定转学北平。来到北平不久,李林便考入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她在大学里,开始积极投身于中共领导下的学生运动,李林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她的大学生活仅仅过了半年,在那时火热的抗日洪流中 ,她渴望上战场杀敌立功。1936年12月下旬,李林投笔从戎,从北平赴山西前线参加抗日。
投笔从戎 战功累累
离开学校,她参加了“牺盟会”,在该会所办的军政训练班接受军训。李林担任了训练班女子11连党支部书记。在训练中,她对射击异常入迷,悟性奇高,很快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有关李林的枪法,直到六七十年过去,她的丈夫和战友屈健仍对此赞叹不已,心服口服:“手枪打靶最难,我每次能打个五六环就不错了,她回回差不多都是十环!”。
1938年加入骑兵营,经过刻苦的训练,成为出色的骑手,即使烈性最大的马,她也能一跃而上,扬鞭飞驰,还能在马背上左右开弓双枪射击。7月李林率骑兵营一日行军140里,向北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将工作团护送到绥南。随即向东一昼夜行军200里,赶到位于大同附近的长流水敌人据点,将其一举拔掉。待日军主力收缩到大同附近,李林马上又退回绥南,途中再率骑兵营突击了平绥路上的红沙坝车站,全歼守敌。几天功夫,李林长途奔袭数百里,连战连捷。尤其是攻打大同的一役,日寇重兵在侧,只半小时便解决战斗全身而退,对敌震撼极大。
此役之后,李林名震晋馁两省,日寇对她又恨,出垂重金悬赏她的首级。120師政委关向应为了照顾她是个刚结婚的女同志,决定将她调离骑兵营,改任晋绥边区工委,负责地方工作。
1938年12月,23岁的福建籍归侨女英雄李林,与24岁的平鲁县牺盟会特派员、抗日游击队指导员屈建相爱结婚。
1938年5月下旬,日军纠集一万多人对晋绥边区发动新的扫荡。当时边区地委、专署机关驻扎在朔县乱道沟,吴家马营一带。由于地方基层干部奇缺,地委和专署正在打破常规,冒险将各村的干部学员集中起来训练,开办了青训班,工训班,农训班,妇训班等等,共有五百多人。这些人大都既无战斗经验也无武器。等得到消息,敌人的包围圈已经形成。负责保护机关的只有一个步兵营和地委直属的政卫连。兵力相差实在过于悬殊,地委于是决定所有人员向尚无敌情的平鲁方向突围,但这个决定正好中了日寇的圈套。26日战斗打响,没有战斗经验的机关干部和训练班学员一听到枪声就乱了套,与东平太村的老乡混在一起乱跑,伤亡很大。正在危急之时,李林向负责指挥突围的地委军事部长姜胜建议,由她率领政卫连的一个排的骑兵向东冲锋,政卫连主力保护机关向西突围。姜胜同意了计划,但是却不同意李林冒险。李林带领二十几个人骑马向东突击。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李林故意站在马蹬上,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发现,果然集中火力向他们射击。数名战士负伤落马,但是李林奇迹般的毫发无损。这一小股人马很快突破敌人的封锁,冲出了包围圈。可是出来之后,李林发现敌人并没有跟过来,仍然把主要目标锁定在机关和群众身上。于是李林带领战士们回身再次杀入敌阵。这一次,敌人的主力被她吸引住了,放弃了机关,开始围追他们。 李林率领战士们边打边撤,将敌人引向远方。随着时间流逝,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在炮火和机枪之下。等冲上小郭家窑村后的荫凉山时,李林身边的战士已经全部牺牲,她的手臂,大腿,胸脯也中了弹,战马也被打死。
李林挣扎着爬到山头,以一个小庙的断墙为依托向敌人射击。鏖战良久,腹部又连中三弹。但她仍然支撑着,直到把驳壳枪中的子弹都打光了为止。这时李林身边只剩下一支小号八音手枪,里面还有最后一颗子弹。李林镇定地将驳壳枪拆散,抛弃零件,然后对准自己的喉部开了一枪。据李林的警卫员王海林的回忆录。突围过程中,王海林的坐骑受伤跌倒,在老乡掩护下躲过了敌人搜捕。鬼子走后,王海林到处寻找李林,最后在一个刚刚隆起的土堆旁发现了一块李林驳壳枪上的红绸。王海林立刻用手刨,几下就刨出一双光脚,脚趾是齐的。王海林认出是李林,不禁放声大哭。再往上刨出李林的全身。李林的尸体惨不忍睹。除了身上的各处枪伤,浑身上下到处都是日寇用刺刀扎的洞。各处刀伤都很厉害,连头部的骨头都被刺破了。英雄的遗体被抬回郭家窑村。当地老乡从五里之外挑来清水为她洗涤。然后用珍藏的白粗布将尸体紧紧包裹起来入殓,藏在一个窑洞里。半个月后,粉碎了敌人扫荡的大部队胜利归来,为李林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中共中央妇委特地发来了唁电,称其为民族女英雄。李林牺牲后,当地群众悲痛欲绝。举行葬礼时,人们从几百里之外特地赶来,只是要为她上一柱香,在她坟上添一把土。
南国侨女李林献出了最壮丽的青春和生命,死时还不满25岁。
魂归故里 英名留传
当年李林去北平后改了名字(把原名李秀若改为李林),战乱之中便与家乡断了音讯。但很多年来,家人都在找她,都渺无音讯。直到八十年代,福建电视台播放了一部以李林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烽火侨女》,她在漳州的弟弟李永成看了之后,他觉得电视剧里的‘侨女’的生平跟姐姐十分吻合,这才去侨联核实。李林的侄女李舟玲回忆,“侨联通知了姑父屈健,最终才对上号,确认李林就是姑妈李秀若。”
“当时知道姑妈就是抗日大英雄,我们感到无比光荣。”李舟玲说。
如今李林的弟弟李永成与弟媳均已去世。她的侄女李舟玲便代表烈士亲属,出席各地为姑妈李林举办的纪念活动。
从1988年到1990年10月,龙海县委召开了几次筹备会,确定了十项活动内容,包括开纪念大会,创作芗剧《侨女英魂》等,林靖华负责“李林纪念信封”的设计。林靖华说,当时在龙海三中还成立了一个“纪念李林展览馆”
2017年8月,林靖华与周亚森、郑湘杰、谢建通、陈境明、郑云、李柳等“李林粉丝”为李林寻找一处纪念场馆。经过多次考察,征得双第鹭凯生态庄园领导的同意,在这个庄园建设李林事迹陈列馆。林靖华等人也自掏腰包到山西调研山西李林纪念馆,收集李林书籍和照片等素材。在林靖华等人的发动下,李林的亲属很支持,把当时李林用过的装衣服皮箱、竹制的杂物篮、铁皮行李箱,还有她在集美学校读书时候用过的餐具悉数捐赠用于展览。
英雄魂归故里,家乡人民为之庆贺。2018年4月26日,恰逢李林殉国78周年,李林事迹陈列馆落成并开馆。守望英雄一生的林靖华,终于让英雄“安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