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使君子,是必然,也是偶然。必然是因为使君子一直都在校园里;偶然是因为疫情期间,学校学生宅家上网课,我才得以有些许闲情与她相遇、相识、相知。
疫情之前,正常上班。早上七点必须准点到办公室,跟当地老师一起打卡祈祷,虽也早起,却无暇顾及校园里花儿树儿们。现在,疫情之下,孩子们都宅家里,老师们也不用赶早踩点到校打卡了。对于习惯早起的我,无疑是一件非常可心的事。身居海外,家无可宅,宅校倒让我有一个理想的健身场所。我的健身项目无非是小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每天打太极拳和八段锦前,我所做的热身运动之一就是十分钟左右的小慢跑。小慢跑让我有机会,每天和花儿树儿们问个好,跟鸟儿、鱼儿们道个早。这让我知道了哪棵树落叶了,哪种花开了,哪棵树被砍掉了,哪棵树被移走,哪些花是新种的……当然,小慢跑也让我注意到了她——一棵造型比较独特的植物。每小跑一圈,我都会跟她打个照面,每天至少要与她“撞脸”十次以上,时间长了,我和这棵似藤非树,似树非藤的植物日渐熟悉起来。
每天运动结束,我免不了在她面前驻足一小会,和她对视几眼,有时还会给她拍几张照。慢慢地,了解了她的习性:她其实是一种攀缘灌木,喜温润,深根性,根系分布广而深;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叶对生,椭圆形;穗状花序倒挂下垂,花期夏秋;果有五棱。(摘自《百度百科》)她虽然弯曲无度,没有固定的形状,但经过园丁的精心修剪,它就成了“树”的形象。如果从稍远处看,真的很像一棵树。但近看,它却只是三条藤蔓合一向上攀缘而成的一棵“树”的造型。它的花期也不像百度百科所言,只有夏秋两季。毕竟她身处热带,气候温润潮湿、阳光充足,特别有利于她的快速生长,所以我感觉她花期一年到头都没断过,像赶趟似的,一波接一波。上一波还未结束,下一波就开始酝酿。同一季的花也竞逐似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绽放;不过同一簇花却显得秩序井然,次第而开:白色的花蕾初显,接着绽放的花朵就是白里带粉,慢慢地,它就会变成大红色。整簇花穗白红相衬,格外醒目,整“树”花开那就可以说是艳丽迷人了。她的艳丽迷人、沁人芳香也引来了蜂飞蝶舞。繁华热闹如此,非一般花可比。总之,一年四季你都能赏花观景,闻香戏蝶。
这棵被特意栽种在教学大楼主楼廊厅两侧的植物,像守护神一样守护这座轩昂伟丽的教学大楼,难道仅仅是为了观赏而已?我想未必。但不管怎样,先了解她的芳名为好。请教当地老师,答案竟然各不相同:有说不知其名者;有说叫“melati belanda”的,译为中文叫荷兰茉莉花,还有说叫印度茉莉花的……但度娘告知,这所谓的荷兰茉莉花就是中国茉莉花;所谓的印度茉莉花其实跟中国的茉莉花没什么两样。难道这种植物真的只产于异域?
带着疑问,我想到 了“形色”(一个用来识别花草的软件),用它来查,应该知道个究竟吧!一查,我笑了,她叫使君子,原来还是我大中华的中药!有诗为证,据说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新婚之后即赴前线,闲暇之余即以中药名为词,写了一首《满庭芳• 静夜思》给妻子以寄怀思,而他的妻子也以药名词回信,其中就用到“使君子”来表达思夫的深情,诗云:
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
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
仰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芨书,茹不尽黄连苦。
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
一个文学才子的夫人能如此自然地把使君子引入诗词中,说明当时民间对使君子这味药是相当熟悉,而且是经常使用的。进一步查明使君子之名最早见于北宋初期的《开宝本草》(此后的《神农的百草经疏》对其药性记载得更为详细)。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不知有其诗,更不知有其名!
使君子,这么好听的名字,我能想到最美的词就是“谦谦君子”。学校把她植于教学大楼主楼廊厅两侧,有无用意我不想深究,但我想把培养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才寄寓于她身上不是正好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相契合吗?再说,中国自古就有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君不闻“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之隐者菊也,花之君子者莲也,花之富贵者牡丹也?……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热爱中华文化、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潘老师,如果有此用意,我一点也不奇怪!
当然,使君子也许是“尊称奉命出使的人”之意呢?也未尝不可。当年七下西洋的三宝公——郑和就是奉命出使西洋沿线国家的文化大使,他把中国文化率先带到了印尼的土地上,让它落地生根,成就印尼土地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城市——三宝垄。他是印尼第一波中华文化的使君子!有幸来此福地,接过先人衣钵,我感到万分荣幸!而作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道者(自诩的),深知三宝垄南洋三语国民学校办学的真实意图,就是要传播纯粹的中华文化。学校精心栽植使君子,也许就是想告诉人们,让中华文化的传道者,护卫着三语学校,把纯粹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其实这些都是我的臆想,其背后会不会还有一段鲜为人知故事呢?一查,果然!
相传使君子得名于北宋时一位精通医道的受人尊敬的郎中,因为他偶然发现一种草药的果实对驱除小孩子的蛔虫有良好的效果,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郎中,就以他的名字郭使君的“使君”来命名这种草药。从此使君子就成了它的学名。当然,作为小孩用药,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留求子,因为使君子的药效奇特,在中药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成了身体健康的花语。
难道是巧合吗?学校栽种使君子是有深意的?无论如何,我宁可相信是这样!因为她,让我想起了那一位位对孩子们关爱有加、默默奉献的老师;想起了那位耄耋之年还在为三语学校的发展兢兢业业、贡献他的勤奋和才智的理事——潘文秀先生;想起了那一拨又一拨的中国外派教师。是他们像使君子一样默默地守护着孩子们,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他们护卫着学校,让学校历经十一载风雨而依然奋勇前行!
其实,不止是南洋三语国民学校,所有印尼的三语学校都是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的。想想去年那群在日惹体育文化周上特别亮眼、令人景仰的耄耋老人,他们和潘老师一样,都有传播纯粹中华文化的雄心壮志,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典范和践行者,他们和印尼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华侨一起,将中华五千年文化播撒在他们生活的这片热土上,让它生根、发芽、壮大,陪伴一代又一代华人安然走好每一段人生路,走过他们的人生四季。他们才是真正的文化传道者,是真正的使君子!
南洋三语国民学校 何翠春
(注:文中用到的材料很多来自百度网络,可能与原始材料有些微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