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欣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與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使我忆起小时住在农村咖啡园中的情境。这里有山有水,可惜离得较远,小河约有两公里之遥,河的另一边是一座山,隐约可见其苍翠茂盛的大树。父亲有时带我去小镇买日用品,马路就与此小河平行。那时乘的是马车,得得的马蹄声,在恬静的小山村中恰似有节奏的美妙音乐。
咖啡园的入口处,有两扇柴木做的大门,可惜我这小孩从没心思依靠在柴门边,而暮色时分发出共鸣的蝉声,却是由知了替代了。
园里有一丛茂盛的青竹,二兄曾砍下一支细小的竹枝,用烧红了的铁钉打几个洞,便做成了一支箫子,天天吹起在学校里唱的歌曲。而我,也几乎天天在这丛青竹下玩耍,懵懵懂懂的度过了幼年时期。
竹子原来是大有文化内涵的,中国的竹文化,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中国大诗人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可见竹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我虽然自小就认识了竹,但说来惭愧,对竹是知之甚少。前些时读了一篇关于竹的文章,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某一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个竹节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的,便是公竹。梨也有分公与母,母梨形大而汁多又甜美,公梨没得与母梨比。
根据德国波恩大学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植物不仅仅能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还能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这真是匪夷所思。
科学越发达,科技越进步,到了巅峰状态则物极必反,比如吃饭不必咀嚼,只需要张口吞入就完事了;又比如复杂的数学题或科技问题也可由机器或仪器来完成,人类的大脑在经历了坐享其成的过程之后,终会退化并失去其功能。
到了那个年代,怎么能欣赏“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呢?(8)
20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