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写游记同时回忆历史
一些游记光写景,纵有文采,读后也就忘在脑后。杨松此书写了不少游记或旧地重游,都写出其特色,因为他还回顾了历史,让读者从被遗忘的历史尘埃中看到人世间的变迁与发展变化。如《满者伯夷历史古迹揽胜》、《走街窜巷泗水唐人街》、《特洛沃兰大卧佛》、《情牵香江,祝福香港》等,作者除了写现代,也写发生过的历史。
我还记得1957年下半年踏进著名的巴城中学读高一年级之后,就发生了“分校事件”,下半学期,学校便增加了印尼历史和印尼地理课,每周轮换上一节课,只上了半年,高二就没有了。当时印尼史地课都没有成书的教材,由科任老师自己编讲,学生凭老师的讲课做纪录。至今我还记得印尼历史有讲到满者伯夷(Majapahit,也写成Mojopahit)是印尼历史上鼎盛时期,Gajahmada 便是闻名一时的宰相。还记得几个历史上的人名,如:Raden Wijaya。读了杨松的书,才知道满者伯夷存在于13世纪,位于泗水西南方约50公里惹班(Mojokerto)。杨松的书讲述了那段历史,让我重温早已遗忘了的故事。
《历史记忆,居安思危》一文中,作者写了拜谒东爪哇安褥(Nganjuk)县乡间的华人公墓,正面高高竖立着“安褥县属1948年荷军第二次警卫行动遭难同胞780名丛葬于此”的碑石。墓碑上刻着“魂兮归来”四个大字。高高的墓碑伸向蓝天,犹若无数颤抖的双臂向悠悠苍天呼唤,千百孤魂仍在天地间泣诉着冤屈,哭诉着:公理安在?我们何罪之有啊?过去老师的历史课没有讲过这一段,读了杨松的书才给我补了课。正如作者所说的:虽然历史的创伤终将愈合,但是惨痛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警戒,要以正确的历史观抚今追昔,引以为戒。
最后一个栏目《岛国影踪》里共12个短篇,介绍了新加坡的新面貌和值得一游的名胜和公园,读来都很引人入胜。
杨松的散文集集中反映了他善于观察事物,不论是历尽艰辛困苦或是一件小事,他都从中去咀嚼其内在的含义并升华为一种意义深刻的理念来勉励自己,因此,读来颇有醍醐灌顶,让人醒悟之感。
杨松表达的哲理在书中比比皆是,如开篇的《树的怀念》末尾,他归纳为“不论尝受何等人间的酸甜苦辣,历练悲欢沧桑,生态绿树启迪的人生真谛和人世哲理,将恒久留驻心间。我深情怀恋大地的绿树、自然和人生。”
在《银球天涯》末尾,他写道“萍踪四海,飘泊天涯,有时乡愁在怀,难掩寂寥,但是在心底留下不可磨灭印迹的,始终是人世间的亲情、友情,是善良和温暖的人性和浓烈恒久的人间情谊,滋润心田,永不孤寂。”
《遥望故土,祝福中国》一文中,他写道“中国啊,任何艰难坎坷,都难不倒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海外华人!”
在许多篇章里,他都写下令人回味的感悟:“历经了人生中最惨痛煎熬或刻骨铭心的历炼和洗礼,才能使人深一层感悟生命的意义,感怀对至亲挚爱的痛惜,领悟须珍惜人生的每一分、每秒。”;“要活在当前,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与其悲叹一天天时光流失,不如尽量放开胸怀,迎接新一天的到来……多一些坦荡,面对年龄的增长,心胸开阔些,就可增添人生的乐趣和期望,把握今天,不再感叹岁月无情……”;“为人要心胸宽大,待人厚道些,方可谈淡泊和宁静,知足常乐”;“纪念端午节是对久远中华文化精髓的呼唤和感悟,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华族文化传统,就失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才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人生聚散匆匆,唯真挚友情常留心间”等等。这些感悟文字传达了积极奋进的人生哲学观,读后让人心胸豁然开朗,高高兴兴过每一天,长久回味不已。(三、续完)
(2019年3月底于北京)
作者简介
许琼玲:印华作协海外会员,1942年出生于印尼茂物,巴中60年届生,1964年回国后就读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自愿到粤北瑶族自治区工作,后来调北京中学当教师。
自1980年在中国体育报社国际部当编辑(兼记者)至退休。退休前是高级编辑,曾多次被派出国采访国际比赛,在国家级体育报刊上发表过数百万字文章。1999年诗作参加《99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2007年获得北京电视台主办的《福娃奥运漫游记》百集剧本创作鼓励奖;入编由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与世界人物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一卷(下)。
著作有《奥林匹克轶事趣闻集》、合著《世界田径大全》、《体育大辞典》等。
另有力作侨情小说《椰子树下的故事》、《风雨南洋未了情》、《悠悠岁月幽幽情》和《拳拳赤子心──为中国体育作出贡献的印尼归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