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转载之序言:由衷感谢资深作家许琼玲对我出版的散文集《狮城抒怀》深刻的评论和指点,为我继续写作给予指导、提携和鼓励!
在侨友网上获悉杨松不久前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狮城抒怀》,与他联系后他果然将书寄到香港舍弟处,我因此得到此书,很快就阅读了一遍,还觉意犹未尽,仔细地再读,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和所蕴藏的深刻人生哲理,很受启发和感动,在此与大家交流分享。
此书共收进作者十多年来在新加坡、香港和印尼的华文报和文艺刊物上发表过的72篇短文,按内容分成5个部分,记载了作者在不同时期身边的亲人和老同学、老朋友,以及他们的经历,篇篇都饱含着作者对与自己相处过的亲朋好友的深情和真挚。作者还写了自己在不同的时期生活在印尼、中国大陆、香港及新加坡的经历和奋斗,也是我辈华人华侨以及归侨的真实经历和历练,读来倍感亲切,还觉得他的感悟也表白了我自己的心迹。杨松还写了这些地方的风光名胜古迹,在写旅游景点中穿插讲述了历史,让读者跟随他的描述,欣赏当地风光之时同时去探寻历史的脚印。因此,我一读此书便有舍不得放下之感。
(一)回忆亲朋好友感情真挚
散文是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者在许多篇章中虽然写的是景物,但在回忆往事中却是在写人。如《银球天涯》写了六十年代初在北京读大学时期的学校生活,特意写了莲,他与莲在湖畔春柳下有并肩苦读的身影,夏秋风和日丽的清晨傍晚与她挥拍共追银亮的羽毛球,冬夜在寂静的湖旁促膝谈心,羽毛球将两颗年轻的心拉紧。然而,封闭的年代,纯真的爱意竟成了罪孽的苦恋,在毕业分配前,作者为了莲免受“海外关系”的影响而毁掉莲的政治前途,忍痛斩断情丝,独自去东北钢城,在车间劳动了整整八年。
《一碗北京打卤面》写道在大学里,作者与出生军属家庭的小胡最谈得来,文革时期,作者因海外关系被当作“狗崽子”,还被妄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大会小会批判。原来和睦相处同窗共读的同学如同陌路,只有小胡还保持与他交往。一天,作者中午信步走到小胡家门口,胡大妈热情地招呼他,看他还空着肚子,忙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打卤面端到他面前,让他趁热吃。50多年后,作者仍难以忘怀,写道:“胡大妈那天为我做的京味打卤面仍然萦绕在心中,那是京城一位老百姓大妈的心意,温暖着我的心”,“在浩劫岁月里,我经受了黑暗、扭曲和无情,小胡和家人的关爱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人性的纯真、至善和柔美”。
《小喻,你在哪里?》作者还回忆了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小喻在钢城8年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生活中互相关心,谁有了病痛互相关照。后来面临分别,两人一起在公园散心,高声嚷着追逐着,宣泄心中的压抑和郁闷。“在浩劫的年代里,感受到严重扭曲人性的虚假、丑恶,而与工人师傅和小喻的友情,却展示了人性的真诚、善良和美好……往事如烟,我仍常怀念与他相处的日日夜夜。我们肝胆相照,与小喻在特殊年代结下的纯真而珍贵的友情,毕生难忘。在远离中华大地的赤道旁岛国,有你在风雪中交往的兄弟,正在深情怀念你、祝福你。”
作者在首届海外华人《中国,我有话对你说》征文活动获得三等奖写的《遥望故土,祝福中国》一文,回忆了父母亲艰难奋斗的一生。他们历经天灾战乱离乡背井逃荒流落南洋,四十年代末,在印尼兵荒马乱中颠沛流离,含辛茹苦把6个子女养大,而后又一个个把他们送回祖国,而他们自己仍旧粗茶淡饭节衣缩食勤俭地过日子。最后,人老去了尸骨埋在异乡,儿女们由于路途遥远,申请回去送最后一程的可能都没有,心中留下深切的伤痛。这也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父母辈的经历和生活缩影。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读后感慨万分,阵阵酸涩涌上心头。作者牢记父亲在他北归升学时的叮嘱:“不论你们走到哪里,不能忘记我们的根。”作者写道:“从父亲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谦和、宽容,如大海般宽阔的胸怀。”
九十年代作者辗转到新加坡生活,有了固定的工作,在他父亲80岁那年,把父亲接来新加坡,父子俩有一段时间难能可贵的在一起生活,“傍晚,我搀扶着父亲漫步在新加坡河畔……我握紧住父亲的手臂,感染到父亲火热的生命力,犹若川流不息的河水,永不枯竭。”那种生来俱有的父子情深跃然纸上。作者感叹“又有什么比华夏故土和血脉亲缘,更令人眷恋难舍!”父亲放不下长眠在印尼的一生的伴侣,他的墓地与老伴并排相邻。作者默默地念叨:“愿双亲在黄泉下相依相伴”。读到这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因为我想起自己的爸妈,他们离世时,我都没能前去奔丧,终生遗憾!
在《扫墓》篇章里,作者写三代人与他父母亲如同一家人的印尼原住民赫曼伯、他儿子西吉、孙子沙里的故事,没有任何种族隔阂,几十年的互帮往来,绵绵亲情、乡情和友情,使作者在别离时如潮涌激荡。“千里故里常在梦里萦绕,耳旁回响西吉的呼唤:你要常回来啊……蓦然梦醒,仍忆起与西吉并立海岸峭壁,奔腾浪潮冲向巨岩,奏鸣着不绝的音律乐章,赞颂着用血泪浇铸的友情千秋万代源远流长。”好感人的不同民族的三代人情谊!(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