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文庙门临加巴山大街。街上每天经过的人们成千上万,但不容易看见一个人进门上殿去瞻仰瞻仰。我现在写出这个题目,准备说明在印尼华人社会所有庙宇中,泗水文庙是最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文化,最能代表华侨先辈的民族思想的。
文庙里只有孔夫子及门徒们的神座、匾额、对联以及左右廂房嵌在墙壁上的石碑。神座前摆着香案,旧历初一、十五燃着线香。清洁、朴素、简单,一个雕像都没有,实在引不起一般人的兴趣。文字资料也不算多,请先郑重地向左廂房读一遍“重建泗水文庙记”(标点与括号内注,均系录者所加):
先五洲而开化者,中国也;居中国而集群圣之大成者,尼山夫子也。夫子生周之季,道大不行于当时,而行于后世,且不徒行于华族也。彼瓯(欧)西异种景仰至教,谓能实力奉行者,即可致世界之第一等富强,而不知果行圣教,亦足以一统天下,而使万国会同也,区区富强云乎哉!属者(近者)泗水华侨深以不学华文为耻,奋然兴教,创建学堂,近远相师,全爪林立,盛矣乎,其普教育也!诚矣乎,其切师资也!然犹曰文庙隘而不宏,无以表尊崇之至,而见亲炙之殷,爰议将加巴山文庙光绪初年吳卢二君所募建者,改良旧制,扩大新模。佥([qiān] 都)请增地于故地主大玛腰德泰郑公之令嗣,钦赐甲必丹泰兴君。果也,敬圣具有同心,欣然许諾,无少吝色,既献宅六间,复捐金千盾,以为阖埠倡。吁,世固不乏好义之人,然如郑公桥梓(同喬梓意为父子)者,真近代所希也。由是乃集殷富筹款,醵([jù] 1.凑钱喝酒。2.凑;聚集)资、鸠工、庀材([pǐ cái],意为 备齐材料)、定基,度之,筑之,斧之,锯之,黝垩([yǒu è],指涂以黑色和白色)之,丹雘([dān huò] 1、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 2、涂饰色彩;3、比喻君王的恩泽;4、犹言藻饰。)之,经六阅月(注:六个月之义),厥功告成。巍巍峻宇,有阶,有庭,有殿,有楹,高门五列,大牖([yǒu] 室和堂之间的窗子)六扃([jiōng] 1、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2、上闩,关门;3、门户。)临斯庙者举欣欣有喜色曰:而今而后,凡我华人侨居泗水得以升其堂而入其室,瞻仰乎至圣先师者,微郑君之力不及此也。谨按其事而为之记。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秋即和一千九百有六年。
董事吳河水、林昆达、张济安、謝成功(余数十姓名,略)
泉郡晋邑林孝养谨撰杜文选谨书
看了这篇頗有神气的文字,再看看附近一些记录,可以知道泗水文庙的产生经过两个阶段:光绪初年,吳得利、卢敦松两位倡建文庙,作为学堂。光绪十年甲申落成。宣告文庙成立的前一年(公历一八八三年)即是孔诞纪元二四三四年,所以现在庙前两个侧门頂有“貳肆叁肆”字样;这是第一阶段。到了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历一九○六),“改良旧制,扩大新模”,才建筑成“巍巍峻宇”。这时文庙本质已有不同,“峻宇”本身不再是“学堂”;这是第二阶段。
两个阶段相距二十二年,历史背景是大不相同的。
荷兰殖民帝国侵略东印度虽说有三百五十年之久,但统治期间却该大打折扣。前两百年,在东印度公司时代,爪哇还有不止一个独立王国。十九世纪初期,荷兰本土遭拿破仑法国吞并;拿破仑败后,荷兰又在远东继续与英国争夺殖民地。一八二四年英荷订了条约:麻六甲、新加坡归英,苏门答腊、勿里洞归荷。荷兰在东印度的殖民地统治才大体上确定。荷兰殖民者在泗水的重要大厦,都是在一八二四年之后建筑的。其次,说华侨:在菲律宾,在东印度……,中国人与西洋人都有仇恨。一六六一年,郑成功指挥部队把荷兰人驱逐出台湾;一七四○年,华人在巴达维亚为反抗荷兰,遭受大屠杀——红溪惨案。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给美英法等国殖民主义力量颠覆了,一部分志士逃至南洋,其中一小部份来到爪哇(有入说黄仲涵的父亲就在那样情形来到爪哇的)。华侨对荷兰人既无好感,而东西方民族教化、习俗又截然不同,在荷兰人统治趋向稳定的时候,华侨在政治方面没有力量,自然会考虑到宗教教育等方面如何保护自己存在的办法。在同治初年(一八六二年)泗水就有福建功德祠;再经一二十年,就有文庙,开始有华文教育。从现在侨生前辈念“四书”的音调,可以知道那时是用闽南读音教学的。一般华侨子弟读了几年“四书”,不管识字多少,成绩如何,但每一个人的脑中就都有了至高无上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有了充分的自尊心,不致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同化了。
重建泗水文庙的一九○六年前后,正是海外各地侨胞创办新式学校的时期。文庙不能容纳愈来愈多的学生,学校读的也不限于“诗云”,“子曰”。重建文庙,只是为着宣扬圣教而已。
在鸦片战争以前,宗教在中国不大成为问题。儒、释、道三方人物经常混在一起。鸦片战争以后,西洋人的圣经和商品(主要是鸦片)大量地同时输入中国,因为统治阶级不能抗拒外来侵略,于是宗教也被看作一个大问题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极力主张建立孔教,把孔教定作国教。梁启超在一八九七(丁酉)年即戊戌政变前一年,答复大清帝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函,讨论旅美华侨问题,提出立孔庙、兴书院、设报馆、扩善堂、联公会、劝工艺六项建议。在第一项“立孔庙”建议中,他说:“倡议劝捐,凡华市繁盛之地,皆设建孔庙,立主陈器,使华工每值西人礼拜日,咸诣堂瞻仰拜谒,并听讲圣经大义,然后安息;则观感有资,熏陶自易,民日迁善而不自知。自西人覩此威仪,沾此教泽,亦当肃然起敬,无敢相慢矣。”这就是主张依照基督教传教形式,把孔庙作孔教礼拜堂、把华侨工人商入等都吸收到孔教礼拜堂中去,用这办法提高华侨文化,免为西方人轻视。这是不是行得通的呢?留在后面评论。
一八九八年戊戌政变后,康梁逃亡海外,为维新、为保皇作宣传活动。一九○○年庚子,义和团起事,引起八国联军,签订辛丑和约,中国创巨痛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康有为领导的保皇运动,都更加积极进行。孙中山先生说:“华侨在海外的会党极多,有洪门三合会,即致公堂。他们原来的宗旨本是反清复明,抱有种族主义的,因为保皇主义流到海外以后,他们就归化保皇党,专想保护大清皇帝的安全”(见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三讲)。可见最少有一个时期,保皇党的活动力量比当时民族革命主义革命派还要强大。康有为自述“足迹遍四洲,而三周大地”,“尝游印度、缅甸、爪哇、安南、……突厥、暹罗、波斯”。爪哇巴城八帝贯中华学校,据说就是在他的影响下于一九○三年刨办的。上录“重建泗水文庙记”作者晋江人林孝养当时必为有名文土,他不像章太炎一样用黄帝纪元,也不用孔子纪元,而用光绪年号,可信是接近保皇党人物。文字中的思想,也是类似保皇党的思想。庙中正堂的几副对联,表现得更突出了,照录如下:
(一)在正中
至德冠前王,允作全球教主;
圣经传后学,咸钦盖世儒宗。
(二)在左右旁
泗水藏修,手订六经垂万古;
尼山讲学,道传一贯足千秋。
(三)在左右边旁
东国衍真传,陶铸英才维世道;
南洋崇至教,栽培吉士振中华。
以上三联,均无年月题欵,书法相似,疑出自康有为手。他不署名或署名而不用,可能因为他身为清朝罪犯之故。正中横匾:“声教南暨”,字笔娟秀,上盖印“光绪御笔之宝”,相信是光绪帝写的。“重建泗水文庙记”说孔子之道,可以促成世界大同,使一个国家富强,算不得什么。这与“全球教主”云云,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精神胜利法”,不可称赞。但我们想想八国联军后,中国国际地位最为低落,当时知识分子领袖们却有这样的自信心,向海外华侨作这样的启发,不正是值得我们称赞的吗?
庙中匾额有“大哉夫子”、“配天立极”、“峻极于天”、“学贯三才”、“道弥六合”、“美哉圣神”、“道冠百王”、“乃圣乃神”、“浩浩其天”、“四方是则”、“圣协时中”、“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仰之弥高”……这些都是老话。只“教普全球”一句是过去所无的。
庙前正门两副联文,大街上可以看见。正中一联在“万世师表”匾
额下:
地灵名早兆
天语祀新隆
这是重建文庙落成第二年加上的,字属柳体,是福建学务议长陈宝琛写的(陈宝琛不知是否维新派陈宝箴(子方注:资料查询结果,不是同一人。陈宝箴,江西人,出生更早。有孙陈寅恪,乃(1890—1969)现代著名史学大师、教育家))。上联说“泗水”这名称就是地灵之兆,下联的“天语”指的是光绪皇帝的题字。又两旁一联是:
尼山虽谓宫墙远
泗水依然庙宇存
字属颜体,极蒼劲。上下款是“中华民国八年十月吉日”,“侨商李炳耀、吴瀛洲、蒋报料同敬献”。
现在要谈谈“泗水”这个地名了。
在几百至几十年前,欧洲人居留中国,与中国人来往频繁,都把姓名改成中国式姓名,“南怀仁”、“汤若望”都是例子。中国人之间谈起外国地名也常改成中国式地名,如“欧罗巴”改称“欧洲”、“阿非利加”改称“非洲”。“苏拉巴雅”,华侨老辈惯称“泗里末”。“泗水”这称号,不知起于何时,很可能就在建立文庙的时候。原来孔老夫子的故乡今山东曲阜县,就在名叫“泗水”的一条河边。泗水有一支流名洙水,孔子曾讲学于“洙泗之上”;泗水南面有尼山,据史记说是孔子父母祷告生孩子的胜地,所以孔子名丘,被称为“尼父”。古时中国河名只有一字,“泗水”原是“泗”;国内文士也许看见“泗里末”的“泗”字,大感兴趣,建立文庙,尊祀孔圣,“泗”当然可称作“泗水”了。
泗水华侨虽然比美洲以及南洋各地都更突出地建立了一座文庙,却不能够如梁启超所主张的把文庙当作教堂,七天一次把当地侨胞引到庙中去“瞻仰拜谒,听讲圣经”。在华侨住区一切寺庙中,文庙一向是门可罗雀,最清静的地方。这是什么缘故?这个答案是不简单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