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再写“金门史事”,是香港文学大家东瑞在媒体发表《李金昌的笔》涉腊着叔叔青年时代,多读过古典文学的根底由来的,责之所推,列第二篇要写的:
南宋大儒——朱熹
朱熹生于1153年的秋天;秋天高山枫红,几阵雁行掠过。年仅24岁的朱熹,英姿焕发,马不停蹄,赶往同安县任职。
饱读经书,又是年轻有为,他满腔热情,忙主薄县里事务,更积极地开发同安县学,对朱熹来说,正是足以发挥长才的兴趣。
初入同安县学,建经史阁,又建了“作教思堂”,此外,他访求名士,标志着广结县内长辈,盼望指导县里。事务的不当、县里失职之处。
同安主薄五年,当时的金门棣属同安县,也蒙其惠,金门随有“燕南书院”建立。“燕南书院”是建在今古坵村的山谷,朱熹也有规定一定时日讲学于金门——等于五年间朱熹讲学于“燕南书院”算几百次,自然地向学生讲学,是朱程理学论。是朱程理学为基础,也即是战国时代孟子的“人之初 性本善”并非诸葛亮所推崇荀子的“人之初 性本恶”辩证实践论。
朱熹在金门视学之时,虽然县务很忙,除了拜访款待地方上的父老,他也不忘记唐末遗老李伺。
朱熹县务虽忙,也曾趋往唐时陈渊的牧马王祠。
绍兴高宗年代,即是公元1153——1158年,朱熹29岁,历任同安县五年,任满回乡。萦怀之中总是教学为终身责务。
朱熹是南宋时期,集儒学讲理学的大成者,他留有教条“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讲圣贤之训,释百家之言”,并积极从事讲学于鄱阳湖畔,重修百鹿洞名院,为讲学之所。
朱熹罢官回乡之后,日以讲学,但后世居民讨厌朱程理学。
当时金门的文,民风,五年中所受的影响很深,以礼道民,也重“气节”。金门在官民合作,强健“气节”,以理学尤其以人品著,正是深受朱熹的影响。
如今一座1200多年的金城市镇“朱子祠”年久失修,宛如危楼,一般长天白日都被深锁,寺祠两旁石桌、石椅,依然存在,老相破损,鸟鸣吱啁,翠竹绿荫,乏人去探访。游客踏上金门齐叹景致历史,朱程学说所蚀损。让我们再读《高士轩记》:同安主簿官署,只有老屋支柱,殆不可居,独西北偶一轩,高旷开明,也不屑旅客来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