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曾出国参与中东伊斯兰恐怖组织作战的前我国公民的”归国”问题,最近倍受关注,并引发激烈的辩论。
众所周知,我国有不少人,受中东激进思想的影响,支持恐怖组织的暴力行动,甚至举家迁至中东战乱之地,加入恐怖组织参加作战。其后恐怖组织溃散,这些人便成为流落于该区各地的难民,人数初步估计约为600余人。据称他们表示愿回归印度尼西亚,政府是否应接受这些人,正反两面的意见激烈交锋。
支持接受他们的意见,主要是基于人道立场。认为他们之中有不少是妇女与小孩,应该有同情之心。至于他们的激进思想,归国后可通过教育与感化,促其回到正路。
反对的意见认为,这些人向往并支持恐怖组织,甘为这些恐怖组织而战。按宪法规定,他们早已失去我国公民的资格与身份。此外,为表示对恐怖组织的忠诚,他们已把印度尼西亚护照烧毁。而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的恐怖思想根深蒂固,谁能担保能将其感化,而成为善良的好公民 ?
以往的经验证明,就是那些已宣布悔改投诚的恐怖分子,阴谋制造了峇厘岛两起爆炸惨案,造成极大的伤亡。这些血淋淋的教训难道不足于令我们引以为戒 ?尤其,恐怖组织后来也经常利用妇女与小孩,进行野蛮的非人道袭击。万不可削减对妇女与小孩行使恐怖行动的警戒心。
观察家指出,在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ISIS)溃败后,恐怖组织余孽正寻找新的据地,以图东山再起。我国人多地广,居民也多信仰伊斯兰教,正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圣地”。那些流落的激进分子若回流我国,可能会为他们”东山再起”创造条件。
以上种种多为一般国人见解。个别民间人道组织多偏向照顾人道方面,认为可考虑“选择性”接受残余恐怖分子回归,并重点加以教育。但全国最大的伊斯兰组织伊联(NU) 却认识到其严重后果而断然拒绝。国家反恐机构则因是”圈内人”,屡尝”苦果”,当然不会同意。其它组织亦多持反对立场。
关于上述问题,佐科维总统答记者时称,恐怖分子的”归国”问题尚需开会讨论决定。若以他个人意见,其答案是:”不” !。
另有观察员指出,有些个人或组织因蓄意利用这些激进分子之力增势,有助赢得下届普选,故持接受这些激进恐怖分子”回归”的立场。
终而言之,有关是否应接受残余恐怖分子归国的问题,尚需政府决定。政治精英指出,我国是法治国家,必须以法为尊。人道主义固然重要,但为照顾小部分人的”人道”,而牺牲大多数人的”人道”,显然是不可取的。
金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