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东爪玛琅区一对青年爱侣骑摩托车时遭两人劫持,逼驶到僻静处将摩托抢走。两名强徒见女青年貌美,意图将其强暴。该男青年见状,忍无可忍,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刺中其中一名强徒前胸。中刀强徒血流如注,往田间树丛中逃窜,另一强徒也惊慌逃走。
第二天,村民发现有人死于田间后报警。随后,警察将该两名男女学生及另一强徒逮捕,并送法院审理。
社会传闻检察官有意拟罪该男青年计划杀人,遂引发社会哗然,纷纷指责其审理不公。遭强暴而自卫反击却沦为蓄意杀人犯,然而确有命案发生,且携带小刀是否属违法,尚有疑问。
其后庭审,法官认为该男青年无明显违法罪状,又年仅17岁。故判其进入未成年教育机构劳教一年,期间在校读书照常,关心此事的民众这才松了一口气。
社会上无数事件显示,法律虽是专家们之精心杰作,却非完美无瑕。检察官与法官也是人,拟罪断案有时也会有主观之嫌,或难免受外力影响而发生偏差。法律显然不完全等同于公平与公正。如何使用法律尽可能达到公平和公正,正是鉴别法官品德的标准。